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
01
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02
03
了解各个领域教育活动的目标
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取向和维度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分析
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幼儿园教 育活动的 总目标
二 、各领域教育活动目标
01
健康领域目标
02
03
语言领域目标
社会领域目标
04
05
科学领域目标
幼儿园活动目标制订的维度 活动目标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活动目标要面向全体,也要注意个体需要 活动目标的制订要注意各领域目标间的整合
谢谢!
• 2、特点

• 3、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1)应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2)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应以发展儿童创造性为中心; (3)重塑教师角色,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4)幼儿园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 活动目标的各种取向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互补 • 从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 取向,体现了教育活动发展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反 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 •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应兼容并蓄各种课程目标取向, 以每种目标取向的长处,弥补他种目标取向的短处,为达成学前教 育的目的服务。
• 3、生成目标取向的历史发展

• 4、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 产生了许多以生成目标取向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如:生成课 程。 • 这些课程和方案以儿童发展理论为其主要依据,强调儿童游戏,强 调儿童主动的活动,强调活动过程,强调儿童、教师和教育环境的交 互作用。
• 1、含义
(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多被运用于艺术领域中,它强调的 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 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 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 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及反应的多元性。

博比特
泰勒
布卢姆
梅杰
(20世纪早期)
(20世纪四五十 年代)
(20世纪五六十 年代)
(20世纪六七十 年代)
生成目标
• 1、含义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 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杜威 斯坦豪斯 罗杰斯
• 2、特点
以幼儿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
生成性 目标
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
表现性 目标
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行为目标
1、内涵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它 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2、特点:客观性、可被观察性 、可操作性 3、行为目标取向的历史发展
艺术领域目标

目标体系结构框架
宏观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中观
微观
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保 教总目标 健康 语言
幼儿园各 领域目标
社会 科学目标 大学清 单 体系各 Nhomakorabea龄班 目标
艺术 小班 中班
大班
学期目标 教育活动 目标
最小单位
最常设计
最反映个性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取向与维度
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取向 行为 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