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所谓能源危机,就是指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

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

能源危机往往会引起经济衰退。

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

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 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资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

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挑战1.总需求量增长迅速 2000-2020年,国家规划全国GDP增长4倍,能源消耗增长1倍,这意味着能源弹性系数应为0.5,但是最近3年,这个系数为1.3以上,即能源需求远远大于规划。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业已进入重化阶段,按照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能耗迅速增长阶段似不可逾越。

问题在于这么大的一次能源需求我国是否能够供应,其所引起的污染是否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如何解决这一矛盾?2.液体燃料短缺我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能源安全如何保证?如何加速石油的替代?我国的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如何用创新的发展模式来适应这个形势?在车用替代燃料方面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

3.环境污染严重 SO2、NOx、PM2.5-10、Hg和CO2等污染物80%是由于化石能源的应用产生的,尤其是煤的直接燃烧所引起。

目前我国30%-40%的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出现酸雨现象,呼吸系统疾病不断增加。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我国对这些污染物“可容忍”的环境容量究竟有多大?4.温室气体减排责任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250多亿吨CO2,空气中的CO2浓度在工业化150多年以来已从280ppm增至380ppm,目前以3ppm/a的速度增长,温室气体将给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全世界都在采取多种措施减排CO2,我国已于2002年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第37个签约国。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不远的将来必然要承担一定量、甚至大幅度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

因而,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认真考虑CO2如何分阶段减排的有关战略技术和政策问题,否则今后几十年我国将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5.农村及城镇化能源需求巨大 到目前为止,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务,他们仍依赖当地的农业废弃物(秸秆、柴草等)作为主要能源,有些地方甚至仍在砍伐森林和破坏生态。

此外,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在增长,每年有将近1000万人口进入新的城镇,每个城镇居民人均消耗的能源是农村人均的3.5倍。

这部分份额巨大的能源供应来自何处?怎样供给广大农村和新建中、小城镇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能源服务?这是整体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五点是我国能源面临的严峻的挑战,能源战略、能源科技、能源政策都应以解决以上五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机遇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能源供应来保证现代化建设。

因此我国现阶段能源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研发低能耗或者无污染的新能源的同时大力节能, 减少能源的损耗,合理控制污染能源的使用量,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

将“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两低一高”模式。

其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对煤等能源加大洁净化技术的推广。

要以保护环境为首位,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

适当调整好能源结构,实现结构多元化,加大对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

能源危机在客观上鼓励资本市场充分发掘能源危机主题下的投资机会,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更有效率地支持中国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能源危机并不可怕,面对能源危机,我们需要提高能效、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

在现有的分工条件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效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有利国家长久发展,也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是一项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1. 建立新理论找到新资源随着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成本的不断增加, 全球将更加重视新能源, 对新能源的投入不断加大。

随着理论认识的突破, 可供开发的新能源矿种越来越多, 如生物能、氢能将逐步得到重视。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查明程度越来越高, 页岩气、水合物逐步进行规模开发。

新能源的开发由大盆地向小盆地扩展, 由浅层逐渐向深层扩展, 由易开发资源向难开发资源扩展。

2. 应用新技术取得新突破非常规油气在我国受构造破坏的影响, 存在点多、面广、难度大的特点, 其评价方法、开采方式、应用技术等方面, 与常规油气存在巨大差异; 部分可再生资源能量转化效率低, 开发利用难度大, 经济效率差, 缺乏新思维、新技术。

因此部分关键技术需要进行攻关, 如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排采技术, 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技术, 地热发电技术, 油页岩、油砂提炼技术等。

生物柴油方面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 对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改进现有工艺取得新效果优化技术实用性和经济性是今后新能源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部分技术采用常规油气相应的技术, 但由于非常规油气的成藏( 矿) 机理和赋存状态与常规油气存在着差异性, 导致非常规油气的评价结果和开发效果不理想。

因此, 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针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包括可再生能源) , 解决新能源的勘探开发技术瓶颈。

4. 扩大规模获得可观效益低效、低产、规模小这些特点制约了新能源业务的发展。

非常规油气一般是低渗或超低渗油气田,单井产量低, 经济效益差。

大多可再生能源也面临能量密度低、转化率低等类似的问题。

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同时, 也要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总产量, 这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一直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为能源行业“休养生息”,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了重要机遇期;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我们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提高科技实力带来了有利条件。

我们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一)积极拉动内需,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开工建设重大能源项目,加大能源领域投资力度,提振信心,拉动内需。

一是加快核准和开工建设一批影响重大的能源项目。

目前已经核准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三个核电站,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

12月15日又启动建设宁东煤电化基地,同时开工8个煤炭、电力、煤化工项目,包括设计产能2200万吨的煤矿项目,440万千瓦坑口电站项目,一条1335公里的宁东至山东的±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还有一个全国建设规模第一的聚甲醛项目。

这些工程投资巨大,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

初步估算,仅三个核电站1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就涉及投资1200亿元;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干支线全长5300公里,投资930亿元,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

二是紧急下达中央安排的能源领域财政资金。

今年第四季度中央财政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安排农村电网改造资金20亿元,城市电网建设资金20亿元,核电、风电装备国产化支持资金8亿元。

电网资金、能源装备资金,在10天内都已经按要求、按标准下达。

电网工程启动快、产业链长、带动投资作用明显。

目前,硅钢片价格止跌为升,上涨了2.4%,就是输变电设备投资拉动的表现。

下一步,要加大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要对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带动效应明显的核电项目、风电项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煤、电、油、气跨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石油、天然铀等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和城市油气配套管网,加大投资力度。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当前全国范围内电力生产和消费增速明显回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些地区已供大于求,正是加快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为此:一是继续加大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力度。

我国电力装机中10万千瓦以下小机组仍占有很大比例,煤耗高、排放多、污染重。

为推进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计划关停5000万千瓦左右规模的小火电机组。

至今年10月份,小火电机组已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其中2006年关停314万千瓦,2007年关停1438万千瓦,2008年1—10月份关停1458万千瓦。

这些小机组关停后,所需电量由大机组代发,每年可节约原煤4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00万吨。

2009年将继续推进“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同时加快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建设。

二是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我国煤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矿产量占60%左右,中小矿产量占40%左右。

2007年原煤产量25.4亿吨,有1.4万个煤矿,平均产量18万吨。

当前煤炭供应基本平衡并开始向宽松方向发展,为加快煤炭资源重组整合,加大关闭小煤矿提供了时机。

要采取措施解决小煤矿小、散、乱、差等突出问题,促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要继续加强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批准矿区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大矿井、大企业、大集团,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

三是积极加快发展核电。

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产生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也不存在大运量、大距离的燃料运输问题。

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统计,2005年世界核电装机3.74亿千瓦,核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的比例,全球为9.66%,法国56.21%、韩国26.86%、日本19.00%、德国17.07%、美国10.45%;而2007年我国核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例仅为1.27%。

2007年世界核电消费2.73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61%;而我国大陆核电消费626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0.77%。

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向,今后若干年应大力发展核电。

为此,要加快研究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建设,制定核电管理的法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