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000)

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000)

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xx政协九届三次全会第二联组讨论大会
医卫界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至今仍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进一步破解难题,突破障碍,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目前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制订出台我县中医药发展规划。

《xx县2014年-2020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xx县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尚未制订出台,加强县中医医院与中医科室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医疗保障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还没有明确。

(二)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县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有投入,但每年的增幅甚微,由于政府投入先天不足,按医疗机构人均投入计,无论是工资补助还是专项补助,对中医的投入都明显低于同级综合医院,与本市其他兄弟县相比,县财政投入中医药事业经费也相差甚远,造成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薄弱。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开展滞后。

截至目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仍没有开设中医科,全县只有金龟、柏林、油市、湘阴渡和鲤鱼塘5家卫生院按要求建设国医馆项目,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不齐全,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比例明显偏低。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比例偏低。

主要表现在中医药人才断层,一批五、六十年代的老医师基本退休,新的人才引进不足,全县多家卫生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数低于20%,特别是中医全科医生缺乏,中医药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还有待加强,中医药人才匮乏,引进中医药人才机制还不够成熟。

(五)中医药适宜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展与推广。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城关、柏林等10家卫生院仅向群众开立中药饮片处方而不能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仅碧塘、金龟、三塘和湘阴渡等4家卫生院能够提供10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六)中药饮片采购和使用监管有待加强。

部分医疗机构中医药采购混乱,定价不标准,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医疗机构不能提供中药配送企业资质,中药饮片储存防潮、防霉变措施不当,无温度湿度监测计。

(七)中医药文化宣传氛围不浓。

多数卫生院均未按要求设立中医药宣传栏、发放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群众对中医药认识不足。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

要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切实落实上级有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全县重要议事日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将中医药事业建设工作纳入全县卫生工作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考虑,尽快出台《xx 县2014年-2020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xx县加快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立足长远建好长效机制。

(二)稳健推进中医药设施建设。

加快县中医院住院楼项目和特色专科建设,争取县财政对县中医医院的投入逐年按比例增长,树立其县域中医药事业龙头效应。

继续争取省、市资金对我县乡镇卫生院国医馆建设和村卫生室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使群众在基层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基本中医药服务。

进一步狠抓工作落实,从责任到质量、从时间到效果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把关,使我县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远发展。

(三)加强中医才队伍建设。

将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纳入重要工作范畴,进一步制订吸引中医药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在职医务人员以“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的思想,参加省市中医临床技术培训班;持续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开展名老中医评选活动。

为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中的优势和作用。

要求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加大中医药扶持政策,特别是要将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技术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

(五)中药饮片采购和使用监管。

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处方,临床疗效和安全。

试点统一中药采购,从源头抓起,使全县中药同质同价。

加强中药房各项制度的管理,落实责任到位,合理储藏保管药材,保证药材质量,使中药的管理步入规范化。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中医药文化宣传,积极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普及基本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技能,满足群众在中医药预防保健以及食疗、药补、健身等养生方面的需求,增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