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生产要素最好定义成()
A.由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出
B.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投入
C.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
D.市场上售卖的商品和服务
2.当一个厂商是利润最大化的()
A.他能生产多少就会生产多少
B.用所雇职员数量衡量他的成功
C.他的收益也是最大化的
D.他不直接关心他雇佣了多少职员
3.对于利润最大化的竞争厂商()
A.产品价格=边际成本
B.工资=劳动边际产出的价值
C.工资除劳动的边际产出=价格
D.上述皆对
4.边际产量递减怎么影响生产函数的形状()
A.当投入品的数量增加时生产函数的斜率下降
B.当投入品的数量增加时生产函数变的更加陡峭
C.生产函数的斜率下降
D.当投入品的数量超过一定量后,生产函数是水平的
5.为了利润最大化,竞争厂商雇佣工人直到()
A.边际产量曲线与工资线相交
B.边际产量的价值曲线与工资线相交
C.边际产量的价值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
D.总收益曲线与工资线相交
6.下述会影响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的事件是()
A.技术进步
B.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
C.厂商销售产品价格的变化
D.上述都是
7.如果工人的闲暇越少则他工作的机会成本越高,那么对这个工人劳动的供给曲线()
A.水平
B.垂直
C.向下倾斜
D.向上倾斜
8.假设技术进步增加了老师的生产率,如下哪些表述正确()
A.工资将增加,老师数量将减少
B.工资将增加,老师数量将增加
C.工资将减少,老师数量将减少
D.工资将减少,老师数量将增加
9.当劳动供给增加()
A.工人的边际产量将增加
B.利润最大化厂商将减少雇佣职员数量
C.工资增加且劳动力供给向上倾斜
D.工资减少且劳动力需求向下倾斜
10.当一个市场是“买方垄断”的,这个买方垄断的厂商()
A.比竞争厂商雇佣更多的工人
B.比社会最优的雇佣水平要雇佣更少的工人
C.比竞争厂商支付更高的工资
D.在投入和产出市场被认为是竞争厂商
二、判断题
1.对电脑程序员的需求与电脑软件的供给是分不开的()
2.对竞争厂商,工人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是等同的()
3.技术进步能导致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4.劳动力供给曲线总是向上倾斜的()
5.一般来讲,低生产率的工人的工资比高生产率的工人的工资要低()
三、计算题:
1.假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函数为
a)计算均衡的和值.
b)假定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为8元,计算新的均衡,有多少人愿意工作?
c)假定代替最低工资规定的是政府同意厂商每雇佣一个工人就向厂商支付2元,计算均衡条件下新的和值及政府的津贴额.
2.假定劳动市场是垄断的,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函数为
对劳动的供给曲线函数为
这里为每小时的工资率,为每天的劳动供求的小时数.
a)垄断厂商支付的工资为每小时2元,请计算垄断厂商雇佣工人的劳动小时数.
b)现在假定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法,规定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4元.请计算在新情况下劳动小时数.
四、问答题:
1. 简要评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2.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D
3. D
4. A
5. B
6.D
7. C
8. B
9.D 10. B
二、判断题
1.T
2.T
3.T
4.F 5 T
三、计算题
1. 解:a)均衡时
b)均衡时
c)若厂商每雇佣一个工人,政府补贴2元,则厂商面临的支付工资是6元,此时由需求函数知,厂商愿意雇佣6个工人,此时的工资为8元。
2. 解:a)由于厂商支付的工资为每小时2元,由劳动的需求函数只,工人只愿意工作6个小时,而厂商愿意雇佣工人9个小时,因而此时厂商支付2元每小时,雇佣工人6小时。
b)若政府规定最低工资不低于4元,则厂商只愿意雇佣工人8小时,而由劳动的供给曲线知工人愿意工作8小时,因而此时工人的劳动时间数为8,工资为4。
四、问答题
1. 答: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其要素分配理论。
因为产品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名义进行。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根据生产理论决定,劳动、资本及土地都是生产产品所必须的投入或要素,并且都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对于厂商而言,它愿意支付或分配给使用最后一单位要素的产品不会大于这一单位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的市场价格既定,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既定,这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直到其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为止。
进一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社会所生产出的所有产品依照于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同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生产要素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是因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会给要素所有者带来一种“负效应”。
例如,劳动会使得劳动者产生疲劳,提供资本必须以削减当前的消费为条件等。
要素所有者的这些负效应需要使用者给供给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加以补偿。
只要所得到的收入给要素所有者到来的满足大于因提供要素所产生的负效应,那么要素所有者就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
当二者相等时,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最大的“效用”。
当要素市场处于均衡时,厂商因使用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利润,要素所有者因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的满足。
2. 答: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
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的效用的评价。
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
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
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
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就越多。
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
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
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
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得闲暇时间。
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之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
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
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