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4期北方文物NO.4.20021整笙!!塑2殴墅堕里塑!坐巫里丛堕型堡婴!些!![博物馆学研究】黑龙江出土金代铜坐龙的雕塑艺术特色陈雷龙是中华民旗的象征,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影响深远。
在奴隶社会,它是用来祭祀的神物,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社会功用。
在封建社会,它又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
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并且将龙形运用到他们的服装、饰品和器具之中。
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受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龙的造型和龙身上的饰纹也在变化和丰富。
几千年来龙的造型有盘龙、卧龙、旋龙、腾龙四大样式。
其中踞坐式造型的龙在清代以前十分罕见。
1956年在我国黑龙江省阿城市出土的金代铜坐龙就是踞坐式龙形。
由于这尊铜坐龙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重要地位,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且成为黑龙江省的标识与金代文化的象征。
2000年中国邮政部推出一枚这尊铜坐龙纪念邮票。
为了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对金代铜坐龙进行探讨和研究.在黑龙江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下,我得到金代铜坐龙的复制品,并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看了铜坐龙原件,在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查阅了有关资料,同时还到铜坐龙的出土地阿城市(金都城上京遗址)做了实地考察。
今撰此文,以期推动金代铜坐龙在雕塑艺术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一、铜坐龙的出土及功用根据黑龙江省博物馆提供的有关资料,1956年铜坐龙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城城墙边。
是一位姓裴的农民在古城墙遗址准备取青砖砌猪圈时偶然发现的。
他便将这尊铜坐龙私藏于家。
据传说.九年后裴家每天晚上屋内有奇怪的动物叫声,他们怕是铜坐龙显灵,便将它上交阿城市文管所。
省考古队根据铜坐龙出土地点是金代文物密集区(位于金代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西端,东距宫殿遗址不足400米,西距城东金太祖阿骨打陵约500米),以及《金史》卷43《舆服志》记载,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六年曾重新审定,将本朝以前所用之金略(皇帝乘坐的马车)“轼上坐龙改为凤”,推定此种坐龙曾用于皇帝所乘马车座前扶手的横木上,又据此书记载:“太荤……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
”可见此铜坐龙曾被用在马车顶轮上。
所以锕坐龙应该为金代帝王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
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至今我国总共出土了两件铜坐龙。
另外一件是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
这件金代铜坐龙头顶鬃毛向后延伸到脊部,嘴部似猪,口半张.含有一颗铜珠(这证明阿城出土的铜坐龙也应口含铜珠),四肢粗壮,肩部有飞翼,龙爪为五趾,尾部似祥云外卷。
龙身底部有四个钉孔,内有铁锈的痕迹,由此推断此物是固定在某种器物上的饰件。
北京出土的这尊铜坐龙,其总体造型和制作工艺同金上京阿城出土那尊坐龙极为相似。
但也许是北京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原地区的原因,所以它更多吸收了宋代中原流行的龙形特点。
其头部有似角状向后生长的鬃毛,龙口似猪嘴,眼圆睁,整个形态更像只蹲[作者简介】陈雷,男,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坐的猛虎。
虽然北京出土这尊坐龙造型上也有其自身艺术特色,但是它不如阿城出土的龙形自然得体。
北京出土的铜坐龙从局部看,龙的感觉不明显,艺术加工不到位,给观者“四不像”的感觉,但是它的出土证明了金代铜坐龙的流行。
以及铜坐龙的装饰功能。
二、金代铜坐龙造型特点铜坐龙造型为踞坐式,以青铜材料铸造。
其造型似三角形的构图弓身踞坐,尾部上翘,与云纹卷成旋状。
右爪着地,左爪抬起放在一块祥云上边,并且与后爪相连。
龙身造型整体流畅,做工精美考究。
这种坐龙区别于传统的四大龙形。
但我发现它不仅出现在金代,在清代宫廷建筑的屋檐上以及华表上的龙形神兽,匀为坐龙形态。
可见金代工匠创造的这种坐龙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铜坐龙头部微向上抬,其头部兽面、鹰嘴。
嘴呈半张状。
鹰嘴应该为弯钩状,但金人也许觉得钩状嘴从视觉上看用在龙身上不合适,鹰的特征过于明显,与龙身其它各部不谐调.便大胆将鹰嘴拉直,使龙嘴成为一个三角形。
观者俯视这尊铜坐龙时鹰嘴的特征更为明显。
女真人用鹰嘴变型作为铜坐龙的嘴,这与他们对“海东青”的崇拜有必然联系。
“海东青”是女真人英勇顽强与智慧的象征,是他们精神的体现。
所以在龙首龙嘴这个显要位置运用此造型。
在各种龙的造型中,一般都是龙目圆睁。
表现威严。
而该铜坐龙的跟睛为,tXdlll,这是受唐代龙形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传统龙形形成的时代,唐代龙不但继承了汉代龙造型中的形(流畅卷曲的身体)与韵(龙的生命力),并且加入了自身时代的特征,有一种饱满的美感。
历史上,龙的姿态千变万化,富贵庄重,神态自信。
唐代龙其造型上已经将中国龙的形象完全表现出来,凤眼、鹿角、蛇身、兽肢、鹰爪及流畅的身体,它为后代龙形奠定了基础。
该坐龙在口中有上下两对如同猛虎一样的牙齿.以此表现龙的威猛凶悍。
根据专家考证,坐龙最初完整时口内还应该叨有一个铜珠子.也许在发现时遗失了。
铜坐龙头部中的龙鼻子造型很特殊,是人的鼻子,鼻孔朝上,显得霸气十足。
中国龙形中采用人的五官作为其造型十分罕见。
人鼻与龙身的结合,并没有让观者感到不协调,人鼻比传统龙形中的猪鼻更加生动,并且使^.联想到“真龙天子”、“君权神授”,也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神秘。
坐龙的头顶还有三朵卷似流云的鬃毛,它的运用使观者在视觉上感觉龙首造型丰富。
鬃毛的原形取自马鬃,女真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从日常生活中骑马打猎到驰骋沙场,女真人都离不开马。
他们爱马并在龙身上融人洒脱的马鬃,我认为女真人将马鬃运用到龙身上是想象将龙和马浑然一体,有天马行空、龙马精神之意,有龙腾万里的速度和千里马的耐力。
铜坐兜从头顶到颈部几组飘逸的毛发都是马鬃的演变,这也使得它在静坐时,还保持着意欲腾飞的动感。
坐龙身体和躯干部分是无鳞片蛇身的造型。
…S形的身体更似狗的坐姿,既利于流线形体的稳定,也十分美观。
狗在女真人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动物.它既是狩猎中的帮-T-,也是看家护院的忠仆,女真人将狗的形象运用于象征皇权的龙形之中,可见狗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龙身上虽然没有鳞片却有云纹做装饰,这些云纹运用在龙身上,形象地表现了腾云驾雾的效果。
坐龙的左前爪自然地放在一块祥云上面。
祥云雕刻得生动考究,使我觉得它与汉代铜器“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功之妙,二者在雕塑造型上都起到稳定结构、动静结合的作用。
祥云斜落在地面上,而不是垂直在地面上。
工匠这样设计自然地使龙的左前爪与后腿巧妙连接在一起,使坐龙整个造型更加稳定。
试想龙的左前爪如果没有踏放在一块祥云上面,而是腾空而起,那就会让观者觉得铜坐龙似狗的特点太明显,如同狗乞食的动作。
同时单独抬起的前爪也较易损坏。
所以坐龙前爪踏云纹这一造型使得龙的整体造型,更加趋于一体。
龙爪与龙嘴相互呼应,运用了鹰爪的造型,反映龙强悍勇猛的性格,龙的后爪与前爪有些不同,我认为两个后爪是鹰爪与狗爪造型相融合,目的是使后爪与龙的下肢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镝坐龙造型龙的前臂、胸部及背部呈拱形,在视觉上给人有很大的张力,好似弯弓一样,有无穷的力量蕴含其中,这表现出了龙的力量。
另91"拱形的身体也增加了韵律感,使龙形饱满流畅,将龙的气势体现出来。
在龙的尾部,观者一般会以为那个卷曲的线条是龙尾.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并-:F是。
它不过是同龙脊上的云纹一样是用作装饰的。
而这尊铜坐龙真正的尾巴只是那个饰纹下边很小的一部分——断尾。
中国龙形中断尾龙仅出现在金代铜坐龙上。
经我探询,原来这与黑龙江地区民问传说有很大联系。
传说古时东北地区有一个李姓农户,妻子生下一子貌同常人,可多长了一个尾巴,农户心中害怕便将孩-3=尾巴砍下。
数年过后,断尾男孩长大成人。
他不仅长的英俊魁梧,心地也很善良,他经常帮乡亲们干活.尊老爱幼,大家都很喜爱他,叫他秃尾巴老李。
有一年村子附近江里的白龙呼风唤雨发起洪水,眼看村子就要被洪水淹没。
秃尾巴老李腾空跃起,化成黑龙冲入江中与白龙交战。
它们大战七天七夜,从江中打到天上,又从天上打到山里,黑龙终于将白龙杀死。
为百姓除了一害。
人们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将这条江的名字叫黑龙江。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但可以看出铜坐龙的断尾是有来历的,是与此传说相联系.而不是凭空想象。
三、饰纹在铜坐龙雕塑中的作用这尊铜坐龙龙身上下只有云纹一种饰纹。
云纹从龙的头部一直贯穿到龙尾。
作者运用这种祥云图案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装饰丰富龙身,这一点从坐龙的双臂、龙脊、龙腿上的朵朵云纹即可看出。
试将这些饰纹去掉,坐龙全身使显得过于简单光滑,如同泥鳅身体。
加上适量的云纹.使得龙身丰富了许多,观者也没有琐碎之感。
这些云纹都刻画在龙身的外轮廓线上,使得饰纹顺着龙形延伸,有利于增加铜坐龙造型的力度与视觉上的膨胀感。
运用云纹作为坐龙的装饰纹样也体现了龙擅飞喜水的两种神性,同时也将龙的腾云驾雾特点表现出来。
祥云饰纹运用在铜坐龙身上的第二个目的,是有利于整体的构图。
从局部来看,在龙脊部左右各有一片白龙身向上的云纹,我觉得这两片云纹加的非常巧妙,好似龙的翅膀,并且恰好与龙首的鬃毛相连,使龙脊与龙首统一在一起。
龙断尾上的云纹将断尾不好看的形体美化加长。
并且在云纹卷曲的同时与龙身相连,这样使得造型更加整体化。
龙左爪踏抚的样云。
将龙前爪与后爪相连,并且在视觉上与龙尾那块云纹相互呼应,使得铜坐龙下身更加统一,形成了一个半弧形,使得铜坐龙踞坐式的静态雕塑中有了动的因素,这动与静的巧妙结合显示出龙顽强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饰纹在雕塑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金代铜坐龙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几点启示第一点,要继承传统。
中华龙文-f-L源远流长,从八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开始至宋金时期.龙形受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影响,它在不断变化与完善。
到唐代龙形基本定型,龙的凤眼、鹿角、蛇身、兽肢、鹰爪及流畅的形体,为后代龙形奠定了基础。
阿城和北京出土的两件铜坐龙均可看出它吸收了唐宋龙的特征。
第=点,要有创新。
铜坐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叉将自身民族与地方文41=融入龙的造型,有许多创新之处,例如鹰嘴、断尾、狗踞坐式等。
这种踞坐姿态的龙比起前代或同时期宋朝的爬行龙、卷曲龙、飞龙,卧龙等造型更加生动传神。
更具艺术感染力。
它让观者感受到帝王的威严。
同时整个龙形静中有动.蓄力待发。
第三点.要有自己的特色。
这尊铜坐龙虽大的特点是有自己的特色。
今天在众多龙的造型之中,人们一眼就能认出这尊金代铜坐龙。
它不仅整个造型独特,而且每个局部也有自己的特色。
例如,铜坐龙龙身流线及拱形的广泛运用。
增加了形体的美及流畅感;祥云及鬃毛的搭配十分巧妙,使形体更加轻盈却又不乏力度;铜坐龙的做工精细却不造作,没有丝毫的匠气,等等。
第四点,要有自已的艺术语言。
中国雕塑发展到今天,每个雕塑家都在寻找具有自己特点的艺术语言.很多人在传统文化中激发灵感吸收营养。
这尊金代铜坐龙继承与发扬了前代龙形的优点并且根据自身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以拓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