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篇一:四大名园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及留园;另外,有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江南四大名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个园或南京瞻园;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何园,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
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
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
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
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
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
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
现园面积60多亩。
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
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
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狮子林在苏州市园林路。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
元至正二年(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改称画禅寺。
狮子林即寺后花园。
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
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
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
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
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艺圃在苏州市文衙弄。
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
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
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园内以水池为中 1 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
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沧浪亭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
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
历来屡有兴废。
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
元代园废,改为僧庵。
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
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
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
漫步渡桥,始能入园。
全园面积约16亩。
可园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
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
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
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
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
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
乾隆年间(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
此园虽面积不大(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
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
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
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
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
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1860年) 寺毁殿存。
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
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
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瑞云峰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
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
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
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
明时为乌程(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
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
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
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
耦园在苏州市小新桥巷。
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
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沄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
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
假山以黄石叠成。
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
鹤园在苏州市韩家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
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
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
2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
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
清乾隆时(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
此园建筑占地不大(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
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
园林位于住宅西侧。
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
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
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
留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
清嘉庆三年(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
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
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
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
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
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
“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
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北面桃园,称“小桃坞”。
山前小溪,两旁桃柳。
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曲园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
为清末俞樾故居。
清咸丰八年(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
光绪元年(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
俞樾(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
为清代著名学者。
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
西园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
明嘉靖年间(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
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
明崇祯八年(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
清咸丰十年(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 陆续重建。
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
怡园在苏州市人民路。
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
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
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
东部以玉延亭。
“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瘦西湖3篇二:从苏州四大名园浅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从苏州四大名园浅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姓名:罗景文学号:20120729专业班级:地理信息系统2012—01班(一)引子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美景之一。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