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雕塑史资料

雕塑史资料

一 . 中国雕塑的基本类型历史上的中国古代雕塑数量繁多,类型的划分多样从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从雕塑的历史划分:•原始雕塑•商周战国雕塑•秦汉雕塑•魏晋南北朝雕塑•隋唐雕塑•五代宋辽金雕塑•元明清雕塑从雕塑的材料上划分:•石雕•泥塑•青铜雕塑•木雕•陶塑•玉雕•象牙雕•竹雕等等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宗教雕塑•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其中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明器雕塑•明器又称“冥器”或者“盟器”,是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品•起着代替真实的人和物的作用•其包括俑,动物形象和车船,家具,建筑物的模型,并且一般都着色陵墓雕塑“石像生”----指陵墓外以石人,石兽组成的仪卫,装饰雕塑陵墓建筑或者构件(华表墓阙墓祠)纪念性雕塑•为表彰历史人物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建筑装饰雕塑•指作为建筑附件以及对建筑物的局部和构件进行装饰的雕塑工艺性雕塑•指以雕塑形式制成或装饰的有实用性的物品和独立的具有观赏,装饰作用的小品雕塑雕塑的历史划分原始时期(质朴纯真)二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装饰性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占有主流地位。

中国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

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

中国雕塑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

语言精练雕塑塑造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

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

虽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

温柔敦厚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

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风格。

•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

•中国雕塑就是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大量佛教造像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大体上经历了一个吸收印度佛教雕塑,到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融合,再到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的特殊的经规仪轨,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特有风格第四章秦汉雕塑•从中国艺术史的角度看,秦汉时期是雕塑唯一成为中心的时期•秦汉时期展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务实理性的民族特性•雕塑的门类特征决定了它强调以物质性的体积来占据空间,宜于表现宏伟、肃穆的精神,以及表现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扩张和铺陈•因此,雕塑成为了秦汉时期的中心艺术,将中国雕塑推向了第一个高峰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明器雕塑㈠秦始皇陵明器雕塑概述:⒈秦始皇俑马的发现标志着明器雕塑的重大飞跃,改写了中国雕塑史⒉秦俑马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面,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规模的陶塑为何会出现兵马俑这样规模浩大的奇迹工程?•文化原因:崇尚务实理性,“好质而恶饰”的法家思想•主观原因:秦始皇本人的意志驱使秦始皇陵俑马特点大、多、真、精、美•大:规模大,陶俑、陶马形体高大•多:数量多,三个俑坑出土近8000件•真:具有高度写实性•精:生动传神的刻画人物•美: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由内而外的张力使之气势逼人兵马俑与西方写实雕塑比较西方:侧重肌肉的表现,强调体面转折的丰富性与节奏感,以及轮廓的虚实,造型的动感和人物的气质。

造型上方胸狼腰、肌肉发达、气势张扬,将人体由上至下归纳成头、颈、胸三个转折,强调形体的运动性秦俑:体面塑造多由单纯的弧面组成,强调内含筋骨,去除了繁琐的起伏,形体整体,显示出由内向外的巨大张力。

造型上强调凸腹熊腰,圆胸内敛,气韵凝沉;形体笔直,从头到脚都正面向前,显示着对称性的庄重感㈡西汉明器雕塑“汉承秦制”,明器随葬的制度在汉代得以发展文化背景:•拥有楚人独有的浪漫想像•与匈奴长年的骑战锤炼了果敢、豪迈与恢宏大气•开通西域,流入异域风情•故文化上广开包容,兼收并蓄,多种风格流传与世西汉明器雕塑的特点:•与秦相比,“厚葬”风气有所减弱,明器雕塑的制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与秦相比,形体上不如秦高大,但表现对象更加丰富•与秦相比,更富有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㈢东汉的明器雕塑•东汉浮侈的厚葬风气愈演愈烈,明器雕塑的发展较西汉又进了一步东汉明器雕塑特点:厚葬风气浓厚,故题材,制作材料及分布地区等有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擅长表现运动,速度而著称,显得气势非凡,生机勃勃第二节纪念性雕塑(一)西汉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此雕塑群是发现的我国大型石雕中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刻艺术珍品•位于陕西兴平县汉武帝茂陵旁,纪念西汉著名军事家霍去病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

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点:注意寓意,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如石雕本身就象征勇敢的战士性格霍去病墓石雕在中国雕塑史上的意义•具有典范作用,题材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纪念性雕刻•思想内容上,是西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艺术上,集中体现了我国早期大型石雕的艺术成就,对认识我国石雕艺术的民族特征具有重大意义(二)东汉李冰石雕像李冰:秦代蜀郡太守,大水利家,主持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

第三节陵墓雕塑•天禄→双角•麒麟→单角•辟邪→无角第四节建筑装饰雕塑•牛郎、织女石像:最早建筑装饰雕像第五节工艺性雕塑生活用具类随身佩饰类礼器类第五章魏晋南北朝雕塑•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雕塑史影响最大的是佛教雕塑的兴盛繁荣•这使中国雕塑史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从此佛教雕塑和用于丧葬目的的雕塑成为中国雕塑的两大基本成份佛教雕塑大量出现的原因•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玄学,清谈和无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社会动荡,战乱连年,百姓通过佛教中“修来世”的思想来寻找精神寄托•统治者为麻痹人民,借助宗教消除其斗争意志,故大力发扬佛教第一节佛教雕塑中国佛教雕塑的主要题材⑴佛像佛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像的常见姿势是坐、立、卧,其特点是衣饰不尚奢华•佛有很多种,如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⑵菩萨像•菩萨发愿救渡众生,在愿望没实现之前,誓不成佛•菩萨造型华丽庄重,早期为天男像,后期演变成美女形象•菩萨也分为多种,其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在中国被称为“四大菩萨”•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观音手持净瓶或杨柳枝;地藏则手持宝珠和锡杖⑶声闻像•指遵照佛的说教修行,并只以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的出家人•声闻的造型接近现实中的僧人,塑造少拘束•声闻又包括弟子和罗汉两大类在佛的弟子当中,最常出现的是年轻英俊的阿难和苍老睿智的迦叶⑷护法像•总指佛教世界里发誓要做释迦牟尼的眷属,护卫佛法的各部属•包括四大天王,金刚力士,天龙八部,二十八诸天等•四大天王包括南方增长天、东方持国天、北方多闻天、西方广目天,手中持物分别为剑、琵琶、伞、蛇,象征“风调雨顺”㈡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样式⑴小型鎏金铜像指铜或青铜铸造,形制较小,表面鎏金,可以移动携带的佛教造像⑵寺院雕塑指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佛教雕塑⑶摩崖像指对山崖的壁面进行雕刻所造的佛像⑷造像碑指单独成件的碑形佛教石刻⑸龛窟造像•指石窟和石龛中的佛教雕塑,石龛较小,人不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雕塑的特点•型早期许多佛像和道教的神仙像混杂在一起,形成佛道像融合的现象•佛教和佛教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世俗封建王权的影响和制约•外来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魏晋南北朝的封建雕塑存在南北两大基本风格类型这个时期的佛教雕塑存在南北两个基本风格南:秀丽、典雅、柔美北:粗犷、雄浑、壮美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县,有已编号洞窟492个,彩塑2400余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保存了十六国至元代900多年间佛教塑像的发展序列•现存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朝洞窟36个,泥塑300余躯此石窟雕塑特点⑴在世界雕塑史上,以泥塑作为雕塑的成品制作,只有中国最兴盛,敦煌雕塑是典型代表⑵既按照佛经造像仪轨又大胆根据现实感受来创作⑶在造型题材上,以弥勒为主尊⑷注重塑像的色彩装饰,多用“大刷色”的平涂方法⑸造像善于处理塑像与壁画的关系,色彩统一,塑绘结合云冈石窟此石窟特点:•体现了石雕的特点,气势宏伟,规模巨大,佛像高大、庄严、富于力度,以体积感和空间感而闻名于世云岗石窟造型上的三个时期•初期:气势恢弘,造型简练概括•盛期:题材丰富,样式和服饰倾向于现实,出现了中国化的“褒衣博带”•末期:现实性更为强烈,造型上接近“秀骨清相”龙门石窟特点:⑴基本属于中原文化体系,受南朝文化影响较深,在中国佛教艺术民族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⑵是中国佛教造像由古拙走向精美,由厚朴走向细腻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⑶浮雕作品突出,取得了较高成就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北朝塑像的特点:•造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具有更浓厚的人间生活情调和世俗趣味•技法独到,如“薄肉塑”第二节陵墓雕塑第三节明器雕塑对书俑两晋魏晋南北朝是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雕塑制作规模之巨大、传世作品数量之多、艺术技巧成熟,以及雕塑艺术对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都超过了前代。

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