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

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最近发展区
20世纪30年代初,原苏联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他举例说明:有两个儿童,智力测验判定的智龄都是7岁,如果把这些孩子的解答测验往前推进一步,他们之间便出现很大差异。

其中一人借助于启发性的问题(例题、示范等)很容易地解答了9岁组的题目,另一人却只能通过7岁半的测验题。

说明这两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前者比后者有更大的潜能,"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维果茨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

关键在于"判明儿童发展的
动力状态"。

因此他指出,"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给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整个学说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

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2)教育要引导学生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

教学不等同于发展,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决定发展。

但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考虑到不仅适应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理论背景
理论的提出者维果斯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教育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作为维列鲁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理论的第一个问题,而后面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和教育的最佳限期问题都是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概念综述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的对象—例如儿童—存在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就是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第二种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

在第二种发展
水平的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这片差异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根据这一理论,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而这也印证了我国传统教学中“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

把学生尚处于形成的状态不能自己完成的智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又转化成现有的水平,在之后的智力活动中又产生了新的最近发展区,正是这种循环的模式形成了发展。

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习内驱力
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就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与将要达到的潜在水平的一个过度区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学科)的原有知识水平,是预测他在这一领域(学科)未来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指标。

一个人的原有知识水平对后续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超过其它任何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为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摸准学生的起点,并在备课时超前准备,为学生的发展辅设好阶梯,实现分层渐进。

在辅设阶梯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最近发展区,教师把问题带进课堂,创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
问题情境,并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情境,
是新的教学内容同原来的知识有联系,一般情况下两者是可以自然融合的,
因此学生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实现迁移,而且此时学生的思想也容易敞开,
创造性思维也极易得到发挥,因此对问题情境一方面学生运用原有的认知
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和启发,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而此
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认识思维活动最活跃,将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
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旦解决问题就有一种成就感,对学习就会更主动、更
热情,此时此刻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心理负担随之减轻,从而极大地提高
学习的内驱力。

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现代教育中,要求教师更好地安排好学生的
学习活动,设计好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就必须清楚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教学活动的
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挑战,精神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学习过
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

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学
生的交流中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并恰到好处地安排学生的
学习实践,依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为再次主动参与教
学活动作准备。

使教的过程更适合学生学的过程,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实践中依靠学生内化机制、发挥学生非智力
因素(即动力系统)的作用而培养出来,不断地把“施教”的要求转化为
学生所得所获的过程,教学过程由“教”转向“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
学习热情。

针对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性质,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在最近发展区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参与起点、内容和要求,人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场所,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一题多解来训练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在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上能灵活多变;在应用知识和方法上能灵活多样,在探求解题途径上能灵活多种。

从而突破学生惯性思维的束缚,拓宽解题思路,加深知识纵横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通过一题多问,对某些题目教师通过启发学生从知识间相互联系去分析问题,由表及里紧紧抓住题目的条件,通过最近发展区,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作不断深入的挖掘,发现问题中所隐含的其它信息,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不局限于问题的表面现象,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上认识问题。

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培养了学生的深刻思维。

最后通过一题多变,选择一些典型题目经变换条件、保留结论或保留条件、深化结论等方法延伸、开拓成一组序列习题,结合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思索、探求、发现和创新。

并对变化后的题型进行类比分析,及时调整思路,迅速解决出现的问题。

这样学生虽做一题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在发现和多变的进程中,将所学知识纵向加深、横向沟通,思维上不断创新。

如此既加大了教学容量,又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

上述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策略,在不断的有序变化中,学生由被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与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