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A.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2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21.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
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单向沟通
D.双向沟通
22.参照测量法测量的对象是()
A.人际交往频率
B.人际交往动机
C.人际关系中的相关关系
D.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23.根据布雷克管理方格图,下列管理方式中对工作抓的最紧的是( )
A.8.4
B.3.7
C.2.8
D.9.2
24.领导者有意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 )
A.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B.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D.开放式的领导决策
25.“个人能力主义”是下列哪种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
A.美国组织文化
B.日本组织文化
C.中国组织文化
D.澳洲组织文化
26.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MI的是()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效能识别系统
27.年终考核是何种考核( )
A.日常考核
B.定期考核
C.长期考核
D.临时考核
28.考核者在评价他人时,特别体谅那些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考核中的心理偏差是( )
A.从众效应偏差
B.相似性偏差
C.趋中化的偏差
D.暗示性偏差
29.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和()
A.再冻结
B.激励
C.管理
D.目标
30.组织变革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是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改变群众的行为,以提高组织效率。
这种方式是()
A.组织导向型
B.人员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系统导向型
1.卢因的“群体动力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取决的因素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A.行为=f(激励·个性)
B.行为=f(个性·环境)
C.行为=f(他人影响·个性)
D.行为=f(他人影响·智力)
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管理者的社会知觉怎样,直接关系到他们采用的()A.管理方式
B.管理思想
C.管理风格
D.管理行为
4.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份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
B.理解
C.思维
D.意向
5.气质类型中多血质主要行为特征是()
A.缓慢稳重
B.小心迟疑
C.精力充沛
D.胆量较大
6.斯普朗格尔将人的价值观划分为理性型、政治性、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和经济型,这是按哪一标准划分的()
A.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B.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C.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D.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
7.对群体绩效起积极作用的角色是任务角色和()
A.自我中心角色
B.社会角色
C.维护角色
D.协调角色
8.麦格雷戈将传统的管理方法称为()
A.PM理论
B.Z理论
C.情势理论
D.X理论
9.在领导方格模式中,(9.1)型领导又称()
A.贫乏型领导
B.俱乐部型领导
C.任务第一型领导
D.中间型领导
10.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的团体叫()
A.任务团体
B.正式团体
C.指挥团体
D.利益团体
11.加入团体的难度越大,成员间的凝聚力()
A.越大
B.越小
C.适中
D.时大时小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
A.素质
B.业务水平
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13.在卢因的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中,所谓解冻是指()A.鼓励人们接受新观念,改变原有的态度、习惯与传统
B.形成人们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C.重新组合工作关系
D.重新组合工作群体
14.在管理心理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15.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6.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授权式领导
17.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下公式中错误的是( )
A.E高×V高=M高
B.E高×V低=M高
C.E低×V高=M低
D.E低×V低=M低
18.刘是新员工第一天上班,看见主管办公室的卫生还没有打扫,就利用间隙将卫生清扫干净。
其主管见此情境心理暗自赞许:“此人不错是块好材料。
”是下列哪些因素使主管得出结论的: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准备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排他性
19.张某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待工作一直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他的直接上级李某对他的评价极高。
但由于多年未曾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其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不匹配,以至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王某将这一现象反映给李某,但李某回答:“不可能!张工作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我是了解的,绝对不可能出现你所说的那种现象!”李某的判断,是社会知觉中的:
A.第一印象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定型效应
20.在群体决策时,其决策结果的风险程度会因为有多人参加而: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