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优秀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优秀课件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 器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5个基本部分组成。 1) 感受器:
感受器是将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 换能装置。 2)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的电位变化经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 统的神经元,又称为感觉神经元。 3)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 4)传出神经: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 章高级神经系统功能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
建立突触联系,此中联系方式称为辐散。 2)聚合 许多神经元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
建立突触联系,这种方式称为聚合。
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链锁状联系是指神经元呈链
状接替联系在一起。兴奋通过 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其 作用范围。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分
外
析
环 境 的 各 种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神
大
经 传导路 脑
冲
皮
动
层
变
化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躯体感觉的传入通路
特殊感觉
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
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通路
神 上行(感觉)
一般感觉
经 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系 统 的 传
内脏感觉
特殊感觉 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
导 下行(运动) 传导通路
传出神经是将中枢整合的信息通过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的运动 神经元。 5)效应器:
效应器是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2、反射活动的协调 1)诱导 诱导是反射活动协调的主要方式。 负诱导 正诱导 2)最后公路原则
3)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
4)反馈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 三级位于丘脑内)参与。
②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 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 到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
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半横断损伤
对侧肢体浅感觉丧失 (右腿) •轻触觉 •痛觉 •温觉
同侧肢体深感觉丧失 (左腿) •深部压觉 •位置觉 •运动觉
的投射区域。
⑴ 第一感觉区 (3-1-2区) ① 位置:中央后回 ② 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
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①三次更换N元
①多次更N换元
特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广泛(非点对点关系)
点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
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眠药物的作用原理)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 脑的上传的系统。
如果该系统功能↓ (应用催眠药、麻醉 药)→皮层由兴奋状态 →抑制状态。如:
定义:由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等发 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的 感觉,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投射系统。
(二)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定义:由丘脑内侧核群发出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
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的特点, 主要功能是维持大脑皮层清醒状态。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主反应主要是皮层锥体细胞电活动
的综合表现。
家兔感觉皮层诱发电位
2、后发放: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 后发放
的节律在8~12次/秒。
后发放可能是皮层与丘脑转换核(后腹核、内膝体、外膝
体)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
皮层诱发电位可用来研究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
一、丘脑感觉分析功能: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 导通路均在丘脑交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
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对感觉进行粗糙的分析 与综合,而大脑皮层对感觉进行精细分析与综合。
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
丘脑核团分类
(一) 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 射系统);
②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人类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的最高部位.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
域,经其精细分析和综合,产生特定感觉。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 多次换N元
成群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射纤维
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环路式联系:一个神经元通 过其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发 生联系,中间神经元的轴突返 回,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神经 元,神经元间的这种联系方式 称为环路式联系。
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1、反射中枢 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
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是神经系统活动 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弧(reflex arc):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基本单 位。是完成反射的必须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通 传导通路 路
一般感觉 传导通路
1、浅感觉 浅感觉是指皮肤与粘
膜的痛、温、触、压等 感觉而言,它们的感受 器位置较浅。
由这些感受器上行的 感觉传导系统称为浅感 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
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丘脑外 侧核
三叉神经 半月节
2、深感觉 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
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 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导 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 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
第三级 神经元
躯体四Fra bibliotek丘脑外 侧核
肢
意
识
性
第二级 神经元
本
体
感
延髓
觉
传
第一级 导 神经元 通
路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路
躯体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① 一般有三个神经元(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内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外侧面
皮层诱发电位---体内各种感觉装置传
入冲动,均可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引起
电位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
皮层诱发电位: 1、主反应:为一先正后负的电位
变化。
主反应
后发放
主反应的潜伏期一般为5~1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