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花潭公园调研报告

百花潭公园调研报告

百花潭公园调研报告专业:园林组号:第六组成员:杨青松、补捷李欣、于凤指导老师:***目录引言一、公园概况二、公园设计分析1、入口部分2、游园路线分析3、山水布局4、建筑风格5、道路与广场6、植物配置7、节点、园林小品分析三、人的活动1、广场上2、树荫下3、百花园中四、设计初探( 一 )共享与开放性( 二 )多样性的功能( 三 )系统化的园林( 四 )环境艺术的创造五、结束语调研时间:2013-04-20调研地点:成都百花潭公园调研目的:通过成都百花潭公园的调研,了解城市公园的组织形式以及环境配置,熟悉城市公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公园设计原理,从而达到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为城市公园的设计做准备。

引言:城市公园,是供城市公众使用的园林,为“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

在工作之余,去公园散步、娱乐、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公园因其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受到普遍重视,如何营造宜人景观,发挥其应有功能,成为设计者追求的永恒主题。

一、公园概况百花潭公园位于成都市区浣花溪南岸,与青羊宫、杜甫草堂相邻。

1953年开始建为成都市百花潭动物园,1976年改建为综合性公园,1982年开园更名为成都市百花潭公园。

公园得名于《蜀中名胜记》,诗人杜甫在此留下了“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名句。

公园占地面积8.17公顷,主要景点有:慧园、川派盆景园、磊园、银杏广场、桂花林、船舫六大景区。

二、公园设计分析1、入口部分从百花潭公园大门进去迎面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沧浪桥,石桥上的浮雕以及廊景观是主要的观景点,桥下有水域。

大门美观、气派大方,是仿古建筑。

大门、石桥、廊形成了公园主要入口空间。

2、游园路线分析从该公园的平面图中可以看出不对称的平面布局、曲折蜿蜒的道路以及自由流畅的水体,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是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并且以园中园的形式构建全园。

由此可知,该公园的园林形式属于自然式布局。

公园采用分散式道路,所以人流也较分散,从而避免了人流拥堵现象。

公园内的大道主要是以铺地为主,而小道则是以曲折的石子路,石砖为材质铺设,小路的铺设可以避免行人为抄近道,而践踏草地,同时还增添了行人行走过程中的视觉享受。

此园路铺装以红色砖构成大的框架,以绿色砖为小单元重复穿插于其中,并配以黄色,使园路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3、山水布局叠山理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常用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非常普遍。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底部,地形处于平原地带,该公园利用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堆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

追求因地制宜,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从公园的整体分析来看,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

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溪涧。

磊园中模仿九寨沟风景区诺日郎瀑布和五彩池秀丽风光,动静结合,别具一格,瀑布飞泻直下,气势壮观。

园中水体轮廓均为自然的曲线,堤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

如有驳岸为自然山石砌成曲线或折线的驳岸。

其水体均为独立的空间,自成一景,形式多样,人可接近。

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体会其中深远的意境。

、4、建筑风格园中单体建筑多为对称或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建筑群或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用不对称均衡的布局,但局部任由轴线处理。

慧园是以巴金名著《家》中对高家大院的描写为蓝本设计和修建的著作园林,建筑风格为清末民初川西民宅,富有浓郁的古典风韵和乡土气息。

川派盆景园是中国古典式庭园,建筑风格是川西民居风格。

百花潭公园总体建筑形式多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堂、厅、楼、阁、馆、轩、亭等。

如北大门一座跨越锦江的廊桥——沧浪桥,不仅供交通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以及川派盆景园中的单面曲廊,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

廊一边通透,利用列柱构成一个取景框架,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墙面多设漏窗花窗取景或者是壁画以供观赏。

还有古代船舫,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

园内随处可见分割空间的云墙,墙上常设漏窗,窗景多姿。

这些建筑一方面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这是与规则式园林建筑很不相同之处。

5、道路与广场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轮廓多为自然式,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山石、树丛、林带组成自然空间。

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外形轮廓亦为自然式。

自然蜿蜒起伏的道路还能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

在道路两边,设有假山或山石,增强了园林的可观性,形成一种幽静的氛围。

在道路转折处还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了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

道路形式多样,根据自然地形设置台阶、汀步等。

6、植物配置自然式园林中要求反映植物群落之美,采用不规则式种植。

从图片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该园中的树木种植均未成排成行种植,且树木花草均未经修剪,其种植方式包含了孤植、丛植、群植等。

花卉的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

不等边三角形构图:高低错位、前后左右错位,形成层次感。

树木整形不作建筑鸟兽等体形模拟,而以模拟自然界植物的葱郁多样为主。

1.园路绿地的植物配置园路绿地的植物配置,有观赏性和遮阴两种功能,根据园路的主、次及走向,酌情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

选择桂花、香樟、樱花、银杏等作为主要树种种植,用以遮挡东、西两侧太阳辐射及为道旁座椅上的路人提供遮荫。

同时相应形成高大的绿色竖向背景,间接起到丰富景区植被林冠的作用。

整个植物配置以观赏为主,灵活配置,创造丰富的游览景观。

如采用雪松、银杏、桂花、马褂木等作为“障景木”或观赏树,与疏密相间的紫薇、木芙蓉、碧桃、腊梅、红枫、苏铁等花灌木及大叶黄杨球、龟甲冬青球等球形植物相搭配,产生错落有致、参差多变、层次丰富的组团式植物结构。

形成步移景异、一步一景式的观赏植物群落,弥补园区面积较小,景观容量有限的缺陷。

2.露天广场相邻绿地的植物配置广场的植物配置以简洁、大方、明快为主,采用杜鹃、红继木、金叶女贞等组成大体量的直线形或弧形模纹,烘托入口氛围,然后广场中有一颗1980年从汶川县“胜因寺”遗址移栽的一株唐代银杏树,树龄距今约有1 3 00余年,枝繁时茂,有“白果大仙”之称,作为主景,最终一起形成整洁、舒展、通透的景观效果。

3.半封闭景区植物配置景区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是人员主要的休息,交流的小型户外空间,也是园区植物配置的重点。

采用生态式种植,即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自然界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优化组合:用桂花、马褂木、银杏等高大乔木作为景观树,为建筑物遮荫,同时为人们创造休憩条件。

采用低矮落叶灌木和常绿球形植物,如龟甲冬青、大叶黄杨球、紫荆、紫薇、碧桃等丛植或群植,加以修剪造型,组成不同层次、形态相异并具观赏性的植物景观,在被建筑物遮挡的背阴处,配置玉簪、杜鹃、鸢尾、南天竹等观色灌木等,再配以适量规模的三季草花作为衬托,形成花团锦簇,异彩竞秀的植物景观,格局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观效果。

4.四季花卉本案花卉以三季草花为主体,配以适量的宿根品种,如月季、玉簪、鸢尾、葱兰等。

为保证主要景观地带的气氛效果,花卉主要配置在广场、建筑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带。

由于季节特点,花卉的应用应尽量考虑与低矮植物材料金叶女贞、红继木、杜鹃等组成的模纹合理搭配,以丰富观赏层次及弥补季相的缺陷,使数量有限的花卉既满足了观赏的需要又兼具隔音、减尘的作用。

色彩缤纷,严谨自然,充分发挥花卉对景观的烘托作用。

7、节点、园林小品分析1、幽径所谓曲径通幽,正是此处的写照,小路弯弯曲曲,树影婆娑,使人忍不住想要置身其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2、树座树座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息,更给游客一种置身于山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

同时树座又有一定的观赏信,可以当做一个自然景观,供游客观赏。

3.小桥流水桃花院落,小桥流水柳依依。

正是清明天气,茅草池塘鲜丽,何处不相宜三、人的活动广场上广场给人们提供一个场地,一个可以进行大型活动的地方。

人们在这里跳舞、流享受着安闲的时光。

树荫下一棵大树,撑起一片绿荫的同时,也是一个空间的形成。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老人们、小孩们、青年们各得其所,坐着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

百花园中人们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此了吧,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让每一位游客流连忘返,游客来此喝茶,打麻将来,休息。

同时欣赏园林的百花,吹着习习凉风感受夏日的宁静,也是很值得做的。

四、设计初探( 一)共享与开放性城市公园常常由于实体园墙的围合而使公园园林景观自成一体.对城市景观未充分发挥作用。

公园围墙设计应为低矮的通透栏杆,从公园周边各种角度都可欣赏公园美景,植物装饰的栏杆也成为城市一景。

公园管理上不收门票,把公园园林休闲空间完全向市民开放,以提高公园的使用率、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为市民日常休闲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 二)多样性的功能在现代城市紧张工作的人们渴望回到自然的怀抱,宁静的自然、闲适与生趣对都市人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漫步、游戏、运动,都表现得那么自然。

所以,有意识地在公园内组织和创造多种功能的活动,充分发挥公园空间的内在潜力如设置运动区。

区内除球场外.设置富于趣味的运动径,兼运动、按摩、健身等多种功能;设置旱喷泉,跳跃泉,人们在泉水之间穿梭戏水,别有一番生气。

( 三)系统化的园林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作为自然的再现引人到人为环境中的城市园林,已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园林概念。

它应走向宏观尺度,从“咫尺园林”向“大地园林”、“生态园林”发展。

现代城市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绿地系统,更应注重其生态效杲。

公园应放在这一系统之中考虑,以保持整个区域绿地系统的完整性,设计要上保留原有的植被,保证足够的绿化面积,保证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 四)环境艺术的创造公园作为开放的室外空间,主要以休闲娱乐、陶冶性情为主。

人们在公园里或散步、或游戏、或躺或坐,体现了人对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和渴望。

人们与自然充分而自由地接融,公园环境的质量与魅力对人们产生亲和力和归属感,所以在公园设计中应十分重视运用环境艺术手段来美化各种设施和园林小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环境艺术的问题。

五、结束语此次的调研报告着重对百花潭公园现状及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在调查结果基础上加以分析研究得出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对我接下来的公园的设计、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