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
格:如果他们一辈子头颈被限制了不能转动,他们 又怎样能看到别的什么呢? 苏:那么,后面路上人举着过去的东西,除了它 们的阴影而外,囚徒们能看到它们别的什么吗? 格:当然不能。
苏: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
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格:必定如此。 苏:又,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 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 动的阴影发出的吗?
影像
可知世界
本原
意见(经验事物) 科学知识对象
想象
相信
推理
理智直观
2、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和对理念洞 见之间的关系。在洞穴中,囚徒手脚被绑,背对 洞口,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有把火, 在火与囚徒之间,各种物体被从这边运送到那边, 从而在囚徒面朝的洞壁上投射移动的影子。囚徒 认为这些移动的影子就是实在。
中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
《克拉底鲁》、《泰阿泰德》、《巴门尼德》、《 斐多》、《斐德罗》、《国家》卷二至卷十、《会 饮》 晚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 《克里底亚》、《法律》、《斐莱布》、《政治家 》、《智者》和《蒂迈欧》
不成文学说(unwritten works)
著作译著
活呢?
格:我想,他会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的。
苏:如果他又回到地穴中坐在他原来的位置上,你认为会 怎么样呢?他由于突然地离开阳光走进地穴,他的眼睛不 会因黑暗而变得什么也看不见吗? 格:一定是这样的。
苏:这时他的视力还很模糊,还没来得及习惯于黑暗——
再习惯于黑暗所需的时间也不会是很短的。如果有人趁这
导读类
《柏拉图与〈理想国〉》,(美)N.帕帕斯 著;朱清 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解读柏拉图—英汉对照》,安娜斯(Annas,J.) 著
,高峰枫 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一)理念论 (二)回忆说 (三)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 (四)政治哲学
1、理念如何派生事物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 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 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
都是如此 。”
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
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
雅典学园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
好坏)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 柏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 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 非柏拉图哲学的。 ——波普尔
欧洲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图的一
系列注脚所构成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指学者们充满疑虑地从他的著作中所抽引 出来的那种系统的思想图式。我是指那些散见于这些著作 中的、由一般观念所构成的思想财富。 他的个人天赋,他在那个伟大的文明时期广泛体验的各种 机会,他的那些尚未由过分的系统化所僵化的理智传统的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 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
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 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 成其为事物的;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 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格:他们一定会这样断定的。
苏: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阴影而外还
有什么别的实在。
格:无疑的。
苏: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矫
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样呢?如果真的发生
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
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 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 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 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如果有个囚徒获得自由,能转身看见投射出这些 影子的物体时,他才发现他以前认为实在的东西 只不过是真实物体的影像。 如果这个囚徒进而再走出洞穴,朝向日光,瞥见 太阳的话,那他会大为震惊,当他回到洞穴去告 诉其他人他所看见的东西,只能看到洞壁上移动 影子的其他囚徒却不相信他的话。这个比喻说明 了理念论的主要观点。
(一)理念论
“理念”(Idea, Form)源于苏格拉底关 于“是什么”的定义
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 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 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
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理念的多重含义
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
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 亦同样。”
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
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
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 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
格:更真实得多呀!
苏: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
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够看清而
且确实认为比人家所指示的实物还更清楚更实在
的影像的。不是吗?
格:会这样的。
苏 :再说,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 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 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 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 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 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的。你不认为会这样吗?
选自《理想国》第七卷
苏: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 质比作下述情形。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
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 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 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
时就要他和那些始终禁锢在地穴中的人们较量一下"评价
影像",他不会遭到笑话吗?人家不会说他到上面去走了一 趟,回来眼睛就坏了,不会说甚至连起一个往上去的念头 都是不值得的吗?要是把那个打算释放他们并把他们带到 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是可以的话,他们不会杀掉他吗?
格:他们一定会的。 苏:亲爱的格劳孔,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 儿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地穴囚室比 喻成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成太阳的能力。如果
格:当然啰。
苏:这样一来,我认为,他大概终于就能直接观 看太阳本身,看见它的真相了,就可以不必通过 水中的倒影或影像,或任何其他媒介中显示出的 影像看它了,就可以在它本来的地方就其本身看 见其本相了。 格:这是一定的。
苏:接着他大概对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造成四季交替和
年岁周期,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
Plato: Complete Works,John M. Cooper,D. S. Hutchinson (Author, Editor)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杨绛译,辽宁人民出 版社,2000 《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华夏出版社, 2003 《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商务书馆,1982 《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目录
1. 柏拉图生平与著作
2. 柏拉图哲学 2.1.理念论 2.2 回忆说 2.3 对理念论的修正 2.4 政治哲学
柏拉图 Plato
一、柏拉图生平 出身雅典贵族,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 大约二十岁时,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 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后到各地游历。 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学园 柏拉图(约公元 (Academy)。 前427-前347年) 前390、367、361年,出游大希腊。 第一次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 付诸实施,最终未能成功,反被卖做 奴隶,后由朋友赎回 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 学、写作
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
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格:我看见了。
苏: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 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 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
有的不在说话。
格: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苏: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说看,你认 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 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
柏拉图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两个世 界必须被区分开
是/在(being),永远不变 → 理性的对象 变,且永远不是“是/在” → 感觉的对象
前者是真正实在的世界,理念世界,是概念性知 识的对象 后者是相对现实性的世界,生成毁灭着的世界, 它是感觉能力的对象
理念是非物质的形式,不可能在空间或物质中出现, 只是自身纯粹存在。 一种理性主义知识论必须以非物质论的形而上学为前 提
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格:显然,他大概会接着得出这样的结论。 苏:如果他回想自己当初的穴居、那个时候的智力水平, 以及禁锢中的伙伴们,你不认为,他会庆幸自己的这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