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十大潜规则.ppt

高考作文十大潜规则.ppt

2.偏离题旨。所谓“部分离题”指的是作文在基本趋势上符合 题旨,但在论证过程中却游离于题旨之外。如第四段,段落的中心 是“失去了厚重的文化支撑,一个民族很难立足于世界”,紧接着用 “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三国的没落与衰亡”和“美国只有两 百多年的建国历史却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样得益于那民主自 由的先进文化”为例子支撑自己的观点。显然和“深阅读”没有多大 关系,有离题的嫌疑。
的概念换成了“做学问”,“阅读”和“做学问” 概念,并列在一起不合适。还有后文的“环顾我们周围的读物,十 之八九便是杂志”一句中的“杂志”,表述也不是太完美,杂志分为 娱乐性杂志和专业性杂志,有些“杂志”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深阅读” 的,因此在“杂志”前有必要加一个修饰限制语,避免把话说得过于 绝对。
总之,在行文的时候,我们要有主旨意识,时时刻刻用确定主 旨统率全文,包括分论点的确立,包括论证材料的选择,等等。
4. 立意——中庸之去常见的极端立意基调应该被坚决摒弃。 (第一类是假大空地歌颂祖国、社会的文章,这类文章缺 乏真情实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厌恶。第二类是试图深入 揭示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的文章。对于我们说不清的东西, 还是不写为妙。即使你一定要写,也要从易于着手的小事 写起,而且一定要肯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否则很容易让文 章“跑偏”。第三类是抒发自己靡靡之音的文章。虽然说 高考鼓励大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但过于自我的情感纠 缠却很容易让“作文”变成“日记”,也会给老师留下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印象。
失去了厚重的文化支撑,一个民族很难立足于世界。正如四 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三国的没落与衰亡,它们的衰亡归 根到底是文化缺失和没落。相反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建国历史 却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样得益于那民主自由的先进文化。 当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千载的传承后,能否在当代发扬光大,确 实还有悬念。
环顾我们周围的读物,十之八九便是杂志,很少有人花费 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一本名著。其实知识本身就需一个长期的理 解与领悟后方可掌握,而钻研名著正是这样的过程,虽然艰涩 难懂,但细细咀嚼后却别有一番滋味。那些厚重的经典名著不 应该是图馆书架上的陈列品,我们只是恭敬虔诚地仰望,它们 应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3. 切题——人工点题法:作文题目可能很短, 但也要抓好每一个字。如2002年全国考题“心灵 的选择”虽然只有短短5个字,但需要你把握好 两方面的内容——“心灵”和“选择”,并且在 作文中也一定要充分体现。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会 导致“跑题”的严重后果。如果你对文章的整体 把握能力不强,那么我的方法可供参考,就是 “人工点题法”——在每一大块内容的开头和结 尾都明确地点出作文的题目、文章核心。这样给 阅卷老师以清晰的感觉,同时也能不断提醒自己 防止跑题。
学海无涯,学习本身就无法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具有 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阅读厚重的书籍,感受厚重的文化, 你也会变得厚重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越是有学问,你才会 越有气质。
文化快餐只能作为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它不能替代主食。 重拾遗落的厚重,沉潜宁静,到知识的海洋中开拓一片全新的 天地。重拾遗落的厚重,让民族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会看 到真正的崛起与复兴。
2010年高考语文科考试结束,以下为全国II
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边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今 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行动。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 趣的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 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 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 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 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 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 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 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 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 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高考作文十大潜规则 &典型失误文分析
1.考场意识:在考场上时刻提醒自己现在写的是高考 作文,不是日记、周记、随笔、感想。心中牢记什么 该写,什么不该写。
2. 原则——稳健:高考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是 一生只有一次,在面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考试时, 我们应该以稳为先,在稳健的基础上再谈出彩和满分。 我们不需要赌博,需要的是足够的分数。这些年有些 满分作文十分精彩而另类,如2001年以文言白话为文 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我的忠告是,如果你没 有足够的写作实力,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老师 会欣赏你的创新,那么,放弃这些可能的“美丽毒药” 吧,切记!
重拾遗落的厚重
中国的圣贤先哲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认为做学 问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 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商业化的文化 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 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浅阅读”同样是快节奏生 活的产物,我们也许根本就无法空出时间来一次真正的阅 读,更不用说研习经典了。但反思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 匆的生活,我们不一定快乐,同时也失去了很多趣味,难 道生活本身就这样吗? 古代与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截然不同。古人专心做学 问,对于贫困饥饿当真能安之若素。孔子有云:君子食无 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而今 人则更多追求商业利益,一切以钱为主,这就引发一系列 的商业炒作以及学术丑闻,争论与批评过后,我们应该更 深入地反思。
【误区警示】
乍一看,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完全正确的,文章也能直面现实,
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快餐”现象作了含蓄地批评,表达了一种忧思。
指出“失去了厚重的文化支撑,一个民族就很难立足于世界”,“阅
读厚重的书籍,感受厚重的文化,你也会变得厚重起来”。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阅卷老师评定为失误文,主要有以下失分点: 1.偷换概念。文章谈的是“阅读”的问题,但第三段却将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