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其他论文文档]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其他论文文档]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

[1]我国传统
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春节,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为迎接春节忙碌起来了,王安石《元日》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歌咏春节的诗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门联,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节日氛围的民间风俗画卷。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迎接一个充满希望、丰收的新年;写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故苏轼《守岁》中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2]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开门放爆竹,如范成大《爆竹行》中形象地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 [2];拜年,文征明《拜年》对相互之间拜年习俗的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3]还有接神、拜财神、十五元宵节灯会活动等等沿袭至今,现在甚至出现了大年三十必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传统,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显现出浓烈的节日氛围和家人团聚的温馨。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尚圆,即重视团圆。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相对固定,总是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合家团圆”。

团圆意识已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标识,由传统节日团圆主题所形成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民族心理,它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屏障。

渴望团圆是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中极富民族特色和魅力之所在。

春节之前最重要的日子要数除夕了,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年夜饭,不管身处何方,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一家人总要团聚,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团圆饭。

它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共吃团圆饭,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

[4]一年一度的
团圆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春节本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却有很多因漂泊在外而无法与家人相聚的情况时有发生。

唐代诗人崔涂终生飘泊,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所以《除夜有感》一诗也
是充满了异乡的悲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

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 [3]诗人客居在万里之外,在佳节到来之际由于无法团聚感到更加孤独,满怀乡愁,内心的失落尤其强烈,思乡之心更切。

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佳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无法相聚的孤独之感。

因此,当传统佳节来临之时,对于那些外出未归的游子,人们在团圆时或空出一位,另置碗筷,表示对未归之人的思念之情。

二、以和为贵。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3]清朝形容宋代首都东京过节时:“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这里“片子飞”说的就是达官贵人们一到春节,就四处发“片子”,相互拜年送祝福,体现了和和气气的节日气氛。

一般来说,在节日期间,很多的矛盾和争执都被搁置下来,就算是宿敌,在此时此刻都会道一声节日快乐的祝福,都不想破坏节日气氛,这便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三、礼尚往来。

在传统节日里,人们比平常更讲究礼仪,这些礼仪又可分为神灵界和人间两类,如春节的贴门神、送财神等,非常讲究。

仅以春节“拜年”为例,初一要先拜父系,即儿子拜父亲;初二再拜母系,即女婿拜岳丈。

在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节日来往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家族关系带有集会性的活动,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相互赠送礼品,可能是和节日有关的,比如端午节送粽子、中秋送月饼之类的,也可能是节日通用的礼品等等。

通过这种正常的来往,可以互相问寒知暖,密切关系,加强交流。

四、重血缘。

中国是一个重血缘、亲缘关系的、以宗姓家族为基本社会结构的国家。

在封建的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以及以儒家仁义道德为信念,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5]宗族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观念,重视家族之间的情
谊和血亲联系。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此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事,家庭成员都要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春节,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都要团聚在一起,加深情谊。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与文明的产物和象征。

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而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

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在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仍然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内容的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为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我们应该将其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