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
摘要:乡土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品种,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史上留有浓重色彩的一笔。
贾平凹无疑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小说家园情结
前言:尽管人们对贾平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我想无论从何种角度或者运用何种评判标准来看贾平凹,他都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家之一。
一、贾平凹乡土小说创作概述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2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农村,1982年后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自《商州初录》开始,贾平凹便致力于“商州小说”创作,力图通过描写农村的现实生活,通过对普通农民的行为方式、心理及风俗民情的描绘,揭示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传达悠久的文化底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
在当代文坛上,贾平凹孜孜不倦地向社会奉献了四十多部文本集子,它们就是被称为商州系列的小说《腊月正月》、《远山野情》、《天狗》、《商州》、《浮躁》等。
除了“商州系列”小说的创作,贾平凹小说还描写了新时期的西北农村,比如给他带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殊荣的作品《秦腔》,写的就是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农村和农民新的命运。
毫无疑问,贾平凹的创作主要是指向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道德品格、意识情绪的不倦探索这个总目标的,是以不断向中国农民巨大复杂的感情世界掘进为特色的。
二、贾平凹舍不开的家园情结—商州情结
1、情结商州
在贾平凹离开去求学之前,他在那里生活近二十年,可以说商洛文化已经根植在其心间。
其第一篇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就是作家对商山丹水的眷恋的“无意识”流露。
源自对故乡的留恋和原始的乡村情愫,整个八十年代贾氏小说始终停留在对商山丹水古朴民风和远古遗风的感知上,以《商州初录》为序幕,贾平凹继而创作出了系列“商州小说”,给世人展示了一幅巨大的活灵活现的商州画卷。
2、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土气”。
“商州小说”的“土气”体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这里:有苍莽逶迤的沟沟岭岭,有一石踏三省的白浪街,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棣花社火……贾平凹就是想通过作品中的“土气”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商州的“自然”景观经过贾氏的美学移植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阅读《商州》一书,你会深刻地体会贾平凹寄予在商州自然景观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片土地上的“土气”也滋养着我们的作家,使其眷恋流连。
3、贾平凹乡土小说氤氲的浓郁“乡情”。
(1)、贾平凹的“乡恋”情结
贾平凹的兴趣几乎全部集中在对穷乡僻壤的人道遗风的描绘上,这里的乡风民情被写得如田园牧歌,他笔下的商州生活情调、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是那样的自由实在和质朴无华。
他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性美、人情美和道德美的主人公,有敢爱、敢恨、大胆、能干的山乡女子,如烟峰、小月、香香等;有着大山一样性格和充满着原始人性的山民农夫,如回回、禾禾、吴三达等。
(2)、贾平凹的复杂“乡情”
贾平凹对于商州,情感始终是复杂的。
在作家身上,譬如深厚的农民情怀做作的文人趣味,青春激荡的纯净与混沌入世的萎缩,忧患精神与欲念难抑等等,这些矛盾与对立贯穿了贾平凹从早期到现时的创作,从小说到散文的多种文体。
(3)、贾平凹文本世界的“商州情结”
贾平凹在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塑造了一个与时代相悖逆的人物韩旋子,他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的商州地区的代表者,集传统道德的优长和懒惰于一身,是一个有很强立体感的的多重性格的人物。
然而,仔细品味,他身上的那种所谓传统道德也正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惰性力。
韩玄子与王才之间的斗争,本身就是对作者心目中曾经神圣的、传统的商州地区的一次次冲击,尽管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
变了,然而,作者仍然以冷峻的目光对待这一切,那断不了的乡土情结始终缠绕着贾平凹。
三、贾平凹乡土乡土小说的定位、发展和创新
1、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定位
作家认为好作家必须达到个性与文风之间的和谐,而其文风又必须取得与其作所在地的乡土风情的和谐。
故乡商州对贾平凹的写作生涯和作品的文学特质构成具有特殊的、十分重大的意义。
商州既是作家写作的背景,也是其作品的主题、母体。
2、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发展变化
贾平凹早先的小说,总体上展示的是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心理和谐的一面。
恬适灵动的田园诗、田园梦,融化在商州山川和民情民俗之中,清澈明净的青春气息,弥漫在人物的形态、心态和情态之中。
当然并非水波不兴,有时也写冲突,那大多是个人的、青春的欢悦和苦闷,很难说是波涛,倒更像是涟漪。
《五魁》《白朗》《美穴地》这一组绿林系列作品,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也常常从具体的时空环境中虚化出来,带上了浪漫色彩。
到了《浮躁》,和谐被打破了,它是从社会变革的实践层面被打破的。
山乡农村那传统自然经济的平衡,在改革开放中被乡镇企业的兴起、市场经济的萌动冲决了。
传统与革新的冲突,首先在经济社会运作层面展开,而新的经济因素,特别是这种新经济因素的载体——最早参与改革的一批人,又将新的文化因素带进了山乡生活,引发了新旧文化心理的冲突。
到了《土门》,特别是《高老庄》,这种执着的追寻,开始露出了希望,而且部分地由心灵寻求进入了具体人生实践,让人感觉到一种文化建构的端倪。
端倪当然不是高潮,更不是完成。
3、贾平凹乡情流露的创新之作—《秦腔》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给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时,授奖辞中这样写道:“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技术和解读。
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
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
《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这给予了《秦腔》很高的评价,无论对于中国当代创作,还是贾平凹本人的创作而言,《秦腔》都是一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作品。
《秦腔》紧紧抓住乡土之魂,以乡村小镇清风街变迁的故事,反映当代中国乡土的颓败与瓦解的过程,揭示出时代深刻的矛盾与冲突,突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大主题。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清风街的风俗生活细节的绵密描写,通过与当地老百姓生活血肉联系的秦腔的命运的展现,从对物质乡土的描写升华到精神乡土的揭示,一点一滴地表现乡土之魂,展开作品的主题。
《秦腔》表现了作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乡土倾注的浓烈深厚的情感,面对深刻剧变的时代,作家看到乡土的瓦解、文化的消失,作家内心是痛苦而复杂的。
他一方面要接受现实,一方面又对传统生活与文化有着深深地眷恋。
因此,用一种挽歌式的情绪描写了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四、总论
贾平凹始终在用一颗赤诚之心,对待那山、那水、那人、那事,他可以冷峻尖锐地去讽刺,他可以用饱含泥土气息的诙谐去调侃,他可以去爱也可以去恨……商州之于他是文学的起点,但商州却始终未成为他文学之路的终点。
当作家以他的小说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他在人印象中是用一双清澈明亮、真挚热情,在抒发着对自己所注视到的一切的一往情深、信赖依恋。
贾平凹执著于家园的求索和追寻,是基于生命的激情和感悟,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那份爱与责任,这份情将始终伴随着他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陈绍明:《中国乡土小说论稿》,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2] 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