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卖炭翁知识点最终版

卖炭翁知识点最终版

《卖炭翁》笔记整理:1.《卖炭翁》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作用的诗歌革新运动。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

新乐府运动孕育而生。

新乐府运动的创作,既要针砭现实、指斥时弊,自然就不能不触犯许多权势者。

元和十年,白居易横遭毁谤,远谪江州,以他为主要倡导者的新乐府运动也因此受到挫折。

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体裁:七言乐府诗(形式)、叙事诗、讽喻诗(内容)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3、背景:本文选自《白居易集》《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唐朝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4、《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5.理解性默写1.《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他劳动艰辛的句子是:2.写宫使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句子:3.《卖炭翁》中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的艰难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卖炭翁》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反常心理的6.简答1.请结合“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诗,描绘卖炭翁的外貌。

从什么角度刻画?为什么这样写?示例:卖老人满脸都是烧炭产生的灰尘,显出被烟火燎的颜色,他两鬓已经灰白,十个手指头都漆黑似。

(3分)(1)外貌描写(1分)。

(2)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1分),(3)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1分)。

2.(上海中考)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油翁的?(3分)(1)心理描写。

(1分)(2)“衣单”理应盼望天气暖和,可老人却“愿天寒”,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1分)(3)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分)4.诗人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有何意图?(3分)(1)环境描写(1分),(2)描绘了凄清寒冷的环境(1分),(3)衬托出了老人运炭、卖炭的辛苦(1分)。

5.“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1)“辗”这个动词既写出了天气寒冷,(1分)(2)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沉重(1分),(3)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1分)。

6.“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3分)(1)“翩翩“本意是轻快的样子形容举止洒脱(1分),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1分),(2)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1分)7.“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3分)(1)“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炭被夺走(1分),(2)心中万分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1分),(3)也点出了老人处于被压迫(1分)的地位。

8.“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是怎样刻画“宫使”形象的?(3分)(1)“手把”“口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1分);(2)“回””“牵”这一连串动作(1分),(3)刻画了宫使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陋嘴脸(1分)。

9.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1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1分)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10.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贫困艰辛的劳动者形象。

诗人通过多角度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

首先是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然后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人矛盾复杂的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最后从行动上进行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将卖炭翁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

结尾处的“惜不得”,则表现了卖炭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

卖炭翁承受的苦,既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得掠夺。

11.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请举出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

卖炭老人: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运炭艰难、精疲力竭)宫使:外貌描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动作描写: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仗势凌人、蛮不讲理、霸道凶残)12.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

卖炭翁: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宫使: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仗势欺人.13.(2018·遵义中考)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解析丶C项,“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表述错误,由“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中日已高”可知,“清晨”错误7.《卖炭翁》主题思想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卖炭翁》写作特色1.叙事详尽,层次清楚。

这首叙事诗,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叙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临夺的经过。

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第1节主要写表伐薪烧炭、进城卖炭的艰辛;第2节写宫使抢炭的霸道。

2.巧用衬托,突出人物。

诗人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了他的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如此,老翁的命运激起了,,i人们的同情;写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1和路上的“冰辙”来衬托,这更使人感到老翁的“可怜”,也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卖些钱。

接下来,诗人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写劳动者与宫使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3.运用对比: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三处对比: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3.“衣正单”与“一尺雪”对比,写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