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4(人教版)7 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词二首浣溪沙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②沉水:沉香。
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
《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
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
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玉枕.(zhěn)凝噎.(yì)梧桐.(tóng) 帘卷.西风(juǎn)B.寻觅.(mì) 盈袖.(xiù)萧.条(xiāo) 茅塞.顿开(sè)C.憔.悴(qiáo) 堪.摘(kān)戚.戚(qī) 处.心积虑(chù)D.怆.然(qiànɡ) 暮霭.(ǎi)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解析:A项,噎yē;C项,处chǔ;D项,怆chuànɡ。
答案:B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销.金兽(熔化)B.有暗香盈.袖(充满)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乍.暖还寒(忽然)D.这次第..(光景,状况)最难将息.(调养,保养)解析:A项,销:烧完了。
答案:A3.下列对《醉花阴》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片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
“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作者的思念之深。
“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片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解析:B项,“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答案:B4.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后,记性已经大为减退,自己的东西也总是寻找不到。
B.“凄凄惨惨戚戚”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C.上片中“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更增加了伤心的程度。
D.作者如实地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
解析:A项,“记性已经大为减退,自己的东西也总是寻找不到”错,应该是“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答案:A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夙.愿(sù)履.行(lǚ)亟.待(jí) 茕.茕孑立(qióng)B.脚踝.(huái) 契.约(qì)教诲.(huì) 天崩地坼.(chè)C.拔擢.(zhuó) 趔.趄(liè)百舸.(kě) 鼎铛.玉石(chēng)D.庇.护(bì)笃.诚(dǔ)逋.慢(bū) 有条不紊.(wěn)解析:C项,舸gě。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销赃变本加厉明信片舐犊情深B.善长察言观色摄像机出类拔萃C.震撼不径而走绿茵场招聘启事D.焦躁蛛丝马迹挖墙角韬光养晦解析:B项,善—擅;C项,径—胫;D项,角—脚。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情啊!B.古往今来,像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真是汗牛充栋....。
C.对于这一家人来说,那段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生活经历是难以忘怀的。
D.这个人不讲究物质待遇,就是给他咸鱼和榨菜,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解析:A项,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
C项,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D项,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无意中触摸到父亲的手,这双长年累月劳作的手像石头一样粗糙,布满了沟壑般的口子。
B.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大国国民意识复苏,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都空前增强的时代。
C.当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煤电油和其他重要资源供求紧张,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0%以上。
D.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的灵魂。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环节。
解析:B项“过程是时代”搭配不当。
C项“存在”后少宾语中心语,在“紧张”一词后加上“的情况”,“上升到50%以上”句式杂糅。
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心环节”或“要以……为中心环节”。
答案:A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恍若一场梦境。
①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②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③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④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A.④①②③ B.③④②①C.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解析:按照“落日降落”“剩下了半个”“已经消失”“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这一过程可判断。
答案:D二、阅读鉴赏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
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2)①运用叠词,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
②全词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词的上阕,首句先写秋景。
词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以景物侧面烘托自己的绵绵思情。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视觉嗅觉触觉(2)点明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无法排遣。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本词上阕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动作和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