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林显华
八年级刚结束了期中考试,针对这次期中考试,我对试题、所任班级的成绩及学生的答题情况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卷共两大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试卷总分100分。
涵盖了历史与社会第五、六单元和思想品德第五、六单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2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30分。
本套试卷注重基础,考察全面;重视应用,凸显能力。
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部分选择题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429人,年级平均分71.92分,优秀率43.20,及格率76.61,最高99分,最低17分。
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
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
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
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
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
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
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例如社会11题:
该题考察的是学生对闭关锁国的原因、影响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出题者根据出示的两则史料(第一则资料出自课本原文)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概括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第二小问问题是“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当时清政府实行这项政策的原因”,需要根据材料分析,很多学生回答并没有根据材料而是直接把上课做的笔记背下写上去,答题缺乏灵活性。
2.第三小问问的是闭关锁国的影响,应该是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点,但是大部分学生只回答出消极影响,这说明学生学习历史还是缺乏全面的历史评价观,没有一分为二、。
又如思品13题:
该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的认识,出题者根据实际案例旨在使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维护合法权利及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第一小问问的侵犯了刘某哪些权利,答案是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很多学生将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概念弄混了,还有就是把“人身”写成“人生”,错别字现象严重。
2.第三小问问的是李某和刘某分别应采取的措施,部分学生只回答了李某或刘某,答题不全面。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
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