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造毕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思考对打造毕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思考[摘要] 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深入毕节视察工作时,明确指示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对此,本文作了思考。
[关键词]毕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思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建设”是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之一,早在1988年试验区成立之初,胡锦涛同志就要求毕节“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
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第12次深入毕节视察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毕节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文明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更广大区域的生态安全”,明确指示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把胡锦涛主席的深情嘱托早日变为现实》的讲话中指出,毕节是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也孕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我们有责任、有基础、有条件在全国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胡锦涛同志的深情嘱托、赵克志书记的要求,毕节试验区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下大气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努力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在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转向中增强实践自信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1987年,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水土流失面积达168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7%;农民人均纯收入182元。
试验区建立以后,毕节相继制定出台了《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的规定》、《十年基本绿化毕节的决定》、《进一步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加快全区新阶段林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退耕还林规划》、《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绿色通道建设规划》、《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实施意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环境保护区“十一五”规划》、《“十一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恢复治理行动纲要》、《草海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等文件数十份;大力实施3356、长防长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贵毕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污染防治、城市绿化、“两土”关停取缔和技术改造等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到2012年,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8486.75平方公里、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30.6万口、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5亩、粮经比调整到55:45、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43.1%、城市绿化率达到27.13%、石漠化年均缩减率达到1.4%、建成“五园新村”659个、建设幸福小镇51个、新建和改造“黔西北民居”80余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60元,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及森林覆盖率实现了同步增长。
生态建设,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与自然在各自的发展中获得双赢。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特色是树立生态优先的观念,坚持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以经济建设的理念推进生态建设,使生态建设获得经济和生态两个效益,确保生态建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顺利推进。
赫章县海雀村支书文朝荣坚定“山上有树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养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信念,带领群众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10000多亩,全村户均52亩,人均拥有森林资产40000多元,将一个曾经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文称为“苦甲天下”地方换成了“全国绿化千佳村”,森林覆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7年的5%、33元提高到2012年的67.3%、4886元。
金沙县原平坝区湖水乡党委书记杨明生,1984年辞职带领27户127名苗族农民成立“高原营林生产合作社”,制定了1年、3到5年、10年、20年的生态建设规划,走出了一条“以短养中、以中保长、以长为本,林粮兼作、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综合开发、以山养山的致富路。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入社农户承包的234个荒山坡、石山坡已全部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已达79.8%,林木总价值上亿元。
大方县高店乡龙场村农民胡索文,一年四季在山里种树,总结出一套四季栽杉成活率近100%的好经验,他一生种下600多亩成材杉木,临终前全部捐给国家。
无论是试验区生态建设的整体推进,抑或是文朝荣、杨明生、胡索文等等群众的植树造林的重点突破,无不在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为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增强了实践自信。
二、在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经验提升中增强理论自信毕节试验区紧紧抓住“生态建设”这一主题,采取“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办法,以实践催生经验,以经验提炼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生态建设实现了从生态恶化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跨越。
毕节试验区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经验。
一是构建了“五子登科”模式,即,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坎树、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牧草、绿肥铺“毯子”,山下大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土、兴修水利、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收谷子。
二是打造了“五园新村”样本,即,从2009年起,全市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初见成效”的要求,以科学发展的致富田园、循环发展的生态庭园、布局规范的特色庄园、繁荣发展的文化乐园、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为主要内容打造具有毕节特色的“五园新村”,“五园新村”的建成,使群众收入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美化、农村就业率和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三是开辟了“五林并举”道路,即,生态立林、产业强林、林改活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同步推进,使林业生态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四是积累了“两基金一制度”资源补偿开发经验,即,纳雍县建立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资源开发区域内25度以上陡坡耕地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建设基金、向矿山企业收取主要用于治理恢复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及对矿山企业地质灾害情况进行预测评估和现状评估,并根据评价情况开展监察和管理工作的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五是探索了循环经济发展办法,即,织金县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循环经济企业和组织、奖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粮”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推广林下种养殖业,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了卫生环境、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村的污染、保护了森林植被。
毕节试验区在二十多年的生态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系列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成功经验,为更好地履行了“作示范、探路子”、“小试验、大方向”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支撑,有效地增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
三、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蓝图描绘中增强发展自信胡锦涛同志第12次深入毕节视察工作时强调:“中央为什么加大对毕节的生态治理?一方面是从扶贫开发的角度,从改善毕节本身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更大的、更高的、更深远的战略考虑,就是要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这种在国家层面上要求毕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考虑,也正是毕节试验区在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之外的最大一个优势,即生态优势。
毕节试验区紧扣“三大主题”,抓牢生态优势,及时安排部署,绘制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蓝图:到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300万亩,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核桃等特色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10亿元;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4.45万吨、0.55万吨、19.43万吨、9.79万吨以内;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达标率9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7.26%。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构筑“两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必须在增强实践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发展自信,那就是坚信只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道路。
(一)着力优化空间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要从全市发展的视角与全局利益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各种要素的配置,优化现在与未来的要素配置,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要下大气力推动《毕节试验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配套改革试点方案》早日出台,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使每一个区域的比较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加快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部门,获取最大的区域经济效益。
要围绕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特色鲜明的要求,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作为优化空间结构的主要途径,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把黔西、织金、威宁、金沙等县城建设成为毕节融入黔中、滇中经济区及黔北经济协作区的门户城市,把纳雍县城建设成为毕水兴能源富集区的节点城市,把赫章县城建设成为喀斯特山区的特色城市,把百里杜鹃花海文化城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城镇的功能定位、十二个工业园区和“十带百园”农业产业园规划布局,突出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最大限度扬长避短,优化配置。
要紧紧抓住乡镇、村组撤并重组的重大机遇,突破乡村之间、甚至县区之间的地域限制,强调物以类聚,合力发展。
(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