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教材有关体系、体制、格局等的总结第一章1、新时期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P1)3、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
(P3-4)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P3)5、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P4)6、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P5)7、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P9)8、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P9)9、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P9)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
(P9)1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P10)12、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时所有制的核心。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P13)13、现代市场体系: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P12)14、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P14)15、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P19)16、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P19)17、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P19)18、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P20)19、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P20)20、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P22)2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P24)第二章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52)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P54)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可概括为: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
(P14、54)第三章1、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2、“三个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建立健全“三个清单”动态管理机制(P84)第四章1、预算体制: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
(P101)2、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P110)3、税收制度: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
(P115)4、税收优惠格局:按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
(P123)第五-八章1、货币政策的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P126)2、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证券类金融机构体系、保险类金融机构体系(P129-136)3、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体系: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P136)4、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财税手段、金融手段、贸易保护措施、法律措施、组织措施、信息服务措施。
(P159)5、产业技术政策:研究与开发扶持、发展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等主要方面。
(P160)6、产业布局政策:国家产业布局政策、地区产业政策。
(P161)7、产业结构政策:确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瓶颈产业的扶持政策、主导产业的培育政策、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
(P162)8、产业金融政策: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培育资本市场、发展创业板市场。
(P165)9、教育政策的体系:从横向看,教育政策由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等要素构成。
从纵向看,教育政策包括:一是某一单项教育政策,二是某一教育领域政策的集合,三是一个国家总体的教育政策的总和;四是关于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
(P176)10、就业社会政策: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政策、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
(P178)11、住房政策在内容上一是表现为住房财政政策,二是表现为住房金融政策。
(P178)12、社会福利政策: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P180)1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P189)14、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P190)15、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P193)16、环境管理体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
(P193)17、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着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着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P195)18、社会行动体系: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197)19、健全规划体系:年度计划要充分体现规划年度实施重点、专项规划要细化落实规划特定领域目标任务、区域规划要细化落实规划特定区域目标任务、地方规划要细化落实规划涉及本地区的目标任务、构建空间规划体系。
(P212)20、发展规划的实施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人大监督作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加强规划实施考核评价。
(P213)第九章1、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
(P221)2、城市化战略格局:明确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布局,以及人口布局。
(P222)3、生态战略格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限制大规模的开发活动,优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P222)4、农业战略格局: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的比较优势,构建区域农产品布局,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P222)5、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效、协调、可持续。
(P225)6、“三大战略格局”: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P225)7、能源开发布局:重点在能源资源富集的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东北和新疆等地区建设能源基地,在能源消费负荷中心建设核电基地,形成以“五片一带”为主体,以点状分布的新能源基地为补充。
(P232)8、矿产资源开发布局: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中部地区大力推进矿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综合利用;东部地区重点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挖掘资源潜力:东北地区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
(P232)9、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面、统一协调、更新及时、反应迅速、功能完善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
(P234)第十章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P235)2、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
(P236)3、现代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P240)4、金融机构体系: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P242)5、银行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
(P242)6、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P247)7、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拓展基础设施空间,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P247)8、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P247)9、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P248)10、现代能源储运网络;统筹推进煤电油气多种能源输送方式发展,加强能源储备和调峰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外通内场、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储运网络。
(P249)11、“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
(P250)12、住房供应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P250)1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