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制度设计
0.2
0.3 0.4 0.5 0.6 职位A 职位D
职位B
职位B
职位C
职位D
职位A
职位D 职位C (职位E)
0.7
(职位E)
0.8 0.9
因 素 比 较 表
因素 每 小时工资
技能
努力 岗位1 岗位2 岗位4 岗位3 (岗位×)
责任
工作条件 岗位3 岗位4 岗位2 (岗位×) 岗位1
¥: 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要素名称:指导监督责任 要素定义:指任职者在正常的权力范围内所承担的正式指导、监督、评价 等方面的责任。责任的大小根据任职者直接指导和监督的人员数量及其层 次进行判断。 等级 1 2 3 4 5 等级说明 不指导监督任何人,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指导、监督2名以下普通员工(含2名) 指导监督3-6名普通员工和1-2名基层管理人员 指导监督7名以上普通员工和3-4名基层管理人员 指导监督5名(含5名)以上基层管理人员
报酬要素
报酬要素是指各个职位都具有的对职位价值起影响作用 的因素。报酬要素一般从工作职责、工作技能、努力程度 和工作条件四个方面考虑。 要素类别 要素名称
战略实现责任
风险控制责任
工作职责
指导沟通责任
沟通协调责任
„ „ 工作伤害
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舒适性 „ „
心理要求的定义举例
要素名称:心理要求 定 义:1、心理特征,例如智力、记忆力、推理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基础教育,例如数学、对世界大事的了解 程度等; 3、专业知识,例如化学、工程学、会计学、 管理学等。
2.分类法 这是按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工资水平的一种方法。 (1)操作过程 这种方法的操作与岗位等级法类同,所不同的是这种方法根据工 作内容的不同将工作划分为不同性质的若干个工作岗位,如管理岗 位、技术岗位、操作岗位等。
等级 分类 管理类岗位 5000元 3500元 2500元 技术类岗位 4000元 3000元 2200元 操作类岗位 2500元 1500元 800元
要素名称 权重 点数 等级划分 1 2 3 4 1 2 3 1 2 3 4 等级点数 25 50 75 100 18 34 50 14 26 38 50
沟通协调责任
20%
100
工作伤害
10%
50
工作环境舒适 性 合计
10% 100%
50 500
对某职位进行评价的举例
要素名称 战略实现责任 所处的等级 5 对应的点数 125
3、要素比较法的操作过程
◆选择可比较的因素。通常可选择心理素质、技能知识、 生理状态、工作条件等; ◆根据工作分析对各类工作进行评估; ◆找出基准岗位。基准岗位是指其他岗位能与其比较并 能确定相对价值的那些岗位,因而基准岗位的选择直接影 响到其他岗位与之相比较的结果,所以要慎重;作为基准 岗位一般要求具有以下特点:较稳定、被大家所熟悉,在 人力资源市场上其工资有可比性,其市场流行工资率公开, 及可参照的范围广。 ◆将基准岗位的现行薪酬在已选定的各可比较因素上进 行分解,得出基准岗位在各比较因素上的分别工资。 ◆确定非基准岗位的分别工资。将各非基准岗位与基准 岗位在已选择的各可比较因素上一一进行对比、确定得出 各非基准岗位在各可比较因素上的分别工资。 ◆制定因素比较表,并得出各岗位的最后工资。
岗位1 岗位2
岗位1 (岗位×) 岗位3 岗位2
岗位4 岗位3、×
岗位4
每小时工资 岗位1 4+2+3+10=19 岗位2 5+3+10+5=23 岗位3 16+6+8+1=31 岗位4 13+4+13+2=32 岗位× 16+8+6+7=37
元 元 元 元 元
要素比较法的优缺点
优点 客观准确,能将人为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每一步骤都有详细的说明,有助于评价人 员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比较容易向员工解 释。 缺点 操作复杂,比较费时。 每次评价都需要调查典型职位的薪酬水平, 增加了评价的成本。
第二节 薪酬制度设计
二、员工薪酬系统及其影响因素 (二)员工薪酬系统的影响因素 1. 员工薪酬确定的外部影响因素 国家或地方的法规和政策 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 行业平均工资水平 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薪酬制度的设计
薪酬制度的设计,通常要考虑两 个因素:
价来实现的;
一是内部公平性,这是通过工作评 二是外部公平性,这这是通过薪酬
工作排序法
对工作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安排相应工 资。
序列等级 诊所经理 护士长 档案管理员 护士 厨师 助理护士 女仆 年工资水平(美元) 28000 27500 19000 17500 16000 13500 10500
配对比较法举例
A A B - B + C + + D + 0 E 0 + F + 0 总计 4 1
排序法操作过程
◆先将所有岗位划分若干等级,如某小企业将其工作岗位 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1级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2级中级 管理层(各部门经理), 3级低级管理层(部门主管), 4 级操作工人层(也指一线员工); ◆根据各等级所承担的职责的不同合理确定各等级间的工 资差距,如 确定 1 、2 级工资差距为500元, 2 、3级工 资差距为400元, 3 、4级工资差距为300元; ◆确定其中某一级的工资,如确定 2 级工资为2500元; ◆按已确定的等级工资差距计算其他级别的工资,如1级 工资为3000 元, 3级的工资为 2100元, 4级的工资为1800 元。
二、薪酬调查
薪酬调查是指收集同地区获同行业其他企 业的薪酬信息,从而确定市场薪酬水平的 过程。 根据薪酬调查的结果、结合工作评价的结 构和企业自身的薪酬策略,就可以确定出 各个职位的具体薪酬水平。
(一)薪酬调查的实施
1、选择需要调查的职位。 2、确定调查的范围。 3、确定调查的项目。 4、进行实际的调查。 5、调查结果的分析。
C
D E F
—
— 0 —
—
0 — 0 — + +
+
—
—
—
— —
-3
-4 0 2
+ + +
配对比较法解释
横向比较,比其他职位价值大的,记“+”。
与其他职位价值相等,记“0”。 比其他职位价值小的,记“—”。 最后统计净“+”的个数。
排序法的优点在于简单,而且费用也比较 低。
这种方法的缺点,评价没有客观的尺度, 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大; 虽然它可以比较出各职位价值的相对高低, 但是却无法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 多大。
点数分配的举例
要素名称 权重 点数 等级划分 1 2 3 4 5 等级点数 25 50 75 100 125 战略实现责任 25% 125
风险控制责任
20%
100
1 2 3 4 1 2 3 4 5
25 50 75 100 15 30 45 60 75
指导监督责任
15%
75
点数分配的举例(续前表)
(二)归类法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职位归入事先确定好的职位等 级中的职位评价方法。 首先确定出职位等级的数量 其次选择报酬因素。如工作的复杂度和灵活度、 接受和实施的监督、所需的判断能力、要求的创 造力、人际工作关系的特点和目的、责任、经验 以及要求的知识水平等;
最后根据各个职位的职位说明书,对照确定好的 标准,将职位归入与等级定义相同或最相近的职 位等级中去。
(四)要素计点法
要素计点法是一种量化的方法,他是根据各个职位在报酬要素 上的得分来确定它们价值的相对大小的,其操作步骤如下:
确定报酬因素;
对每个报酬因素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并且对报酬要素和各个等
级的含义作出清晰的界定;见下表
确定各个报酬要素及其内部各等级的点值;见下表 进行评价。见下表
指导监督责任的报酬等级划分和含义的界定
调查来实现的。
薪酬制度设计流程图
职位分析
职位评价
薪酬调查,建立薪酬曲线
确定薪酬等级
一、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是指借助一定方法,确定企业内 部各职位相对价值大小的过程。 职位评价的方法包括: 排序法 归类法 要素比较法 要素计点法
职位评价的方法
评价是的参照 系
其他的职位
方法的性质
非量化的方法 量化的方法
工作分类法
将工作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相应 的工资。
第一等级 简单工作,没有监督责任,不需要同公众交往
第二等级 简单工作,没有监督责任,需要同公众交往 第三等级 中度的工作复杂性,没有监督责任,需要与公 众交往 第四等级 中度的工作复杂性,有监督责任,需要与公众 交往 第五等级 复杂工作,有监督责任,需要同公众交往。
排序法
要素比较法
既定的尺度
归类法
要素计点法
(一)排序法
排序法是最简单的一种工作评价方法,它 是从总体上来判断各个职位价值的相对大 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直接排序法、 交替排序法 比较排序法。
直接排序法就是根据对职位的总体判断,按 照重要性或者对企业贡献度的高低顺序将职 位依次进行排列。 交替排序法就是从待评职位中找出价值最高 和价值最低的职位;然后再从剩余的职位中 找出价值最高和最低的职位,如此循环,直 到把所有的职位都排列完毕为止。 比较排序法是指将待评的职位进行两两比较, 以最终比较的结果对职位做出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