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其反思

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其反思

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其反思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相对于通常人们所熟悉的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构建起来的定量研究还有一种以描述教育当中发生的事件,通过读者对故事的阅读和理解真正的教育和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是要让读者从所描述的故事当中体会教育问体的本质所在,所以称这种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

此次作为定性研究一个分支的人种学研究,就更加的强调了对故事的描述。

这次的人种学研究论文的选题,一直以来我就是想研究的中学生早恋的课题正派上了用场,积累的材料就可以更好地从多方面揭示中学校园中的中学生早恋产生的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而且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真实的个案。

他叫阿兵,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同学,虽然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好朋友,但是对他还是可以说是比较了解,特别是升上高中以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同桌,所以他的故事我是很清楚的,而且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和他都是来自重点小学一直升上重点初中到重点高中,一直以来他的成绩还有品性都是学校推崇的典范,在大家面前都是好孩子,所以我家里人也特别要我多多向他学习。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着另外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也是我要说的,有关于中学生早恋的故事。

作为一个全校都出名的好学生,当然会引来很多人的目光,同时也引来了不少异性追求者。

这个一点都没有夸张,可能是我那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所以当时中学生的心态已经是相当的前卫了,交男女朋友已经算不了什么了,有的是同时周转在几个异性朋友之间的。

这样以来,他就经常会收到匿名的情信,有时甚至是几封一起来。

先不说这样干扰了他的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一封一封的情信同时也震撼了一颗年幼的雨季少男的心,慢慢的在他的心田里就埋下了早恋的情种。

面对着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一直以来都被称作清华预备生的阿兵肩负着期望和学习的压力以及来自周围和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抑压。

他需要朋友,我就是他认为唯一可以交心的朋友。

也许我们都真的还小,又或是因为处于任性的叛逆和对所谓的爱情的过多的幻想和企盼。

他选择了我的叟主意“试试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你这么聪明,不会影响你的学习的。

”原来一直以来他迫于家长的强硬的态度和学习的繁重任务,他都在尽力的压抑自己对某女生的好感,终于有一天他给那个女生回了信。

不久他们就开始了。

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因为这件事的影响毕竟是太大了,所以他们也说好是地下交往。

他还跟我说他们在家里通电话是用英语来交谈的,他还说,原来拍托最起码还是可以提高英语大口语水平。

哪想到,就是因为他在学校的影响力也真的太大了,不久全校就已经是闹得沸沸扬扬了,自然老师家长也就不会无视这所谓的“空虚来凤”了。

于是一场关于高中生该不该恋爱的争论悄然的在同学和老师,家长之间展开。

虽然这是一场在中国的学校教育里注定要输的争论,但是阿兵却表现出我前所没有见过的执着和反叛,执着的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处理学习和感情生活的游纫有余。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举动,学校害怕会有各种各样处于不同目的的仿效者打破学校的规定,于是来了个杀鸡警猴,杀一儆百。

阿兵的初恋成了这次争论最后的牺牲品,也许在学校和家长的眼里,这算不了什么,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糟蹋的不止是一份纯真的感情,同时他们深深的伤害了一颗心,使得这颗心再也只是认为学校,家长为的只是升学率,从来就不在乎他的心。

接下来的是对抗与消沉。

无论谁的话对他都不再有影响,他的生活好像只剩下了对那份感情的回忆。

自然,两年后的高考,他已经不是主角了,他只有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一个清华的预备生没有北上,他终于走上了与那个女孩一同的路,他们到了深圳大学。

今年就要毕业了,还不错的是,他们又找到了同样的单位,是深圳电信,一个让人羡慕城市,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不过我知道这是阿兵努力争取回来的,他的执着和倔强没有使他消沉堕落,他用行动向世俗权威挑战。

今天的成绩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像阿兵那样能正确的对待中学恋爱,正确对待挫折的。

更多的是中学生中专生早恋上升,青少年性犯罪个案时有报导,在中专生和大学生中,有男生被查到去嫖妓,还有中专女生和大学女生秘密参与卖淫,一些学校还有大学女生被大款包二奶的事。

对此,如果成人稍微有一点爱心,就应警觉反省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要面对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有关,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两性观、家庭观刻不容缓。

一些人一谈到这些问题,就以为:要教育者面对这些问题,就是要搞“性教育”,并把“性教育”和单纯性知识的传授混为一谈。

性开放、性知识对人的幸福追求、社会的正常发展,没有必然的好处,若处理不当,是会腐蚀青年人的德行的,在能不能搞“性教育”还在争论之中,还是一个尚未定论的极敏感的课题时。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不要教给青少年懂得如何爱?成功的道德教育须为青年人明确的性、爱、婚姻、家庭的价值观,要能使青年把爱、婚姻和性统一起来,并为此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我们的教育中必要的性身体保健等性别知识的教育是应该有的,而且还要在知识的传授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使他们正确理解和看待性别,告诉他们如何在社会中去避免社会的丑恶对他们的侵犯和毒化,要使他们学习如何在“性”的问题上保护自己,坚守准则,懂得“爱”自己。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这个教育当作纯生理知识来由校医简单的讲,而应列入道德思想教育,在其中贯穿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知识和讨论,注重有责任的“爱”的道德观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恋爱家庭态度,让青少年树立爱情、婚姻和性完美统一的道德价值观。

引导教育青少年在早恋和两性交往方面采取正确态度,使青少年有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懂得正确的爱的态度,形成的正确性别行为,处理好两性人际关系,最终懂得如何“爱”人。

总之,我们不能回避对青少年进行“爱”的教育,是我们让青少年懂得如何“爱”的时候了。

其实在国外的教育中也同样存在着中学生恋爱,甚至是小学生恋爱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早恋。

这是一个留学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位美国母亲的对话记录:“我在美国一个培训班学习时,问美国的同学,如果他们的小孩子作出的选择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时,比如发现孩子早恋了怎么办?他们讲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一位母亲的那种“放任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43岁的秀,向全班宣布她的儿子已经和他的女朋友分手时哈哈大笑的神态,让我感到奇怪。

教室里的其他人都充满了好奇,不久我就知道了这背后的故事。

她的儿子是一个正读高中的16岁小伙子,他的21岁的女朋友前天晚上与他断绝了关系。

秀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位女孩子。

她竭力反对他们的交往,她认为他们的家庭背景很不相同,而且儿子还不到谈恋爱的年龄。

‘为什么不把他们分开?’我问。

‘怎么可能呢?他对自己的这一做法很任性。

对我来说,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于是你就让他安心地与她在一起?’‘是的,但我告诫他这将不会有什么结果。

’‘你是否曾经见过她?’‘许多次,当他没有足够的钱带她上餐馆时,他就带她来家里吃饭,有时我真想让他们离我远一点,但我从没有这样说过。

我不喜欢她和他的交往,他明白这一切。

但你知道这种年龄的男孩会怎样,你说得越多,他越听不进去。

如果我老是说反对意见,他就越下定决心与这位女孩子形影不离,我只好任其自然,这将使他们的关系结束得快些。

’‘他跟你谈论过她的情况吗?’‘有时会。

我问他们在一起干什么,我告诉他事情会有什么结局。

仅仅像一个正规的交谈,没有批评,即使听到他们去过不该去的本地的酒吧,我也不说一声反对。

’‘你没有做过一件试图把他们分开的事?’‘没有,但你不知道我有多高兴。

今天早晨当我听到他们已经分手了,虽然我看到他眼中含着泪水,但我还是几乎要情不自禁地笑出来。

当他去上学时,我急不可待地把此事告诉了我的丈夫。

我们都从来没有这样开心地笑过。

’‘你儿子不是很伤心吗?’‘是的,但他经受得住。

他现在只是很伤心不能与她再来往了。

相信他经受得住这方面的痛苦。

’‘在中国,高中生是严禁谈恋爱的。

’我顺便解释。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孩子在花费较大的精力用于学习时,谈恋爱都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因为他们还太小,不懂得爱的真正含意。

但这方面的体验别人无法替代产生,也需要他们自己整理一下思绪,自行走出误区。

家长不要把这事看得太重,即使心里紧张,也不要表现给孩子。

他们仅仅在一起做游戏,也同样在不断地学习。

应该有把握的是,当他上大学时,他将懂得他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人,并且能找到与他较般配的另一半。

’‘你认为这种经历是对未来的准备?’‘可以这样认为。

他能有所比较,最终知道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也同样使他能从容地去面对今后的各种打击’”我们还可以看看美国传统,通过习俗反出来的教育方式方法。

记得美国电视连续剧中《草原小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住在小屋里的玛丽和劳拉姐妹同在一所学校上学。

姐姐玛丽已出落成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赢得了班上一位男同学的好感。

而此时仍是“丑小鸭”的劳拉却强烈地爱上了这位只钟情于姐姐的男生,在多次殷勤未被响应之后,劳拉开始把怨气发泄在姐姐身上,视玛丽为“情敌”。

母亲及时觉察到了劳拉的心思,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小男孩爱上了一位小女孩,而小女孩并不喜欢他,可怜的男孩在经历了一阵痛苦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加倍努力地完善、提高自己,终于,他在自己各方面都更加成熟完善之后,赢得了这位女孩的爱情。

这位男孩就是你现在的爸爸,而女孩就是妈妈。

听完母亲的讲述,劳拉从此不再赌气和失意,因为从母亲生动而又浅显的讲述中,她明白了爱情应当建立在自身完善和成熟的基础之上,当自己长大了,像姐姐一样漂亮、能干之后,便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成人都知道爱情并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而是一种“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没有这种复杂,就不能称其为爱情,更不能和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们的教育本该负起自己的职能,在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

但事实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爱情教育,而忽略的后果,不仅仅使孩子们失去了对爱情的正确向往,而且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残缺。

而这种残缺的道德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当越来越多的所谓“早恋”出现在我们的教育视野中,我们就开始以种种理由去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当一些孩子不满足于精神上的恋情而去追求生理满足时,我们又以性教育来试图阻止这种危害性行为的蔓延。

我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对性成熟的男女青年谈话时,需要讲的已不是幼稚的生物利己主义的道理(注意,别损害自己的健康!),而是讲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要呼吁他们仔细考虑自己感情的严肃性(“我爱”还是“我喜欢”),考虑自己社会成熟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