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总图设计xx规定总平面图1、建筑基地内需要保留的地形和地物。
建筑基地内依椐城市规划与建设单位要求,需要保留的古迹、地貌、古树等。
2、建筑基地的测量坐标(建筑坐标)网、坐标值。
建筑物正负零处的标高值(绝对标高)。
总图应按上“北”下“南”方向绘制。
根据场地形状或布局,可向左或右偏转,但不宜超过45度。
建筑坐标网与测量坐标网的画法,建筑物、构筑物坐标值与标高的标注方法,详见《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中2."4.2---2."4.8条,2."5.1---2."5.4条规定。
3、建筑基地四界的测量坐标,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或用地红线的位置。
建筑基地四角界线的测量坐标(建筑坐标)值;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规划的用地控制线(一般用中实线或虚线表示);建筑红线又叫建筑控制线(建筑线),是指按规划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基底位置,距道路红线距离的控制线(一般用中实线或虚线表示);用地红线是指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一般用中实线或虚线表示)。
以上三条图线,在总平面图中,要用引出线标出说明。
4、建筑基地外四邻原有及规划道路的位置(主要坐标值或定位尺寸),以及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
5、基地内建筑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以虚线表示)的名称或编号、层数、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
总图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名称和编号的标注方法,详见《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中2.6."1条规定。
6、基地内的广场、停车场、运动场、道路、无障碍设施、排水沟、挡土墙、护坡的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
7、总图中的计量单位。
总图中的坐标、标高、距离宜以米为单位,并至少取小数点后两位,不足时以“0”补齐。
道路纵坡度、场地平整坡度、排水沟沟底纵坡度宜以百份计,并应取至小数点后一位,不足时以“0”补齐。
8、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指北针的划法,《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中规定:其圆的直径宜为24mm,用细实线绘制;指针尾部的宽度宜为3 mm,指针头部应注“北”或“N”字。
需用较大直径绘制指北针时,指针尾部宽度宜为直径的1/8。
"风玫瑰图即风向频率图,是根据一个地区的气向资料---风向频率统计数据,采用一定的比例,上“北”下“南”八个方位,按风向中心吹所行成的平面图形。
9、制图比例,一般常用比例1:200、"1:500、"1:1000、"1:2000。
"可用比例1:250、"1:300、"1:400、"1:600等。
10、"基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使用编号时,应列出“建筑物和构筑物名称编号表”。
11、"注明施工图设计依据、尺寸单位、比例、高程系统及坐标系统(如为建筑坐标网时,应注明与测量坐标网的相互关系)、图例、补充图例等。
12、"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总用地(R + E):(ha)。
1.居住区用地(R):是居住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ha)。
(1)住宅用地(R01):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ha)。
(2)xx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地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ha)。
(3)道路用地(R03):指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等(ha)。
(4)公共绿地(R04):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息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ha)。
2.其他用地(E):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ha)。
居住户(套)数:(户/套)。
居住人口:(人)。
户均人口:(人/户)。
总建筑面积:(万m2)。
1.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积:(万m2)。
(1)住宅建筑面积:(万m2)。
(2)xx建筑面积:(万m2)。
2.其他建筑面积:(万m2)。
住宅平均层数: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高层住宅比例:是(十层及以上)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中高层住宅比例:是(七-九层)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人口xx密度: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人口净密度:是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住宅建筑套毛密度: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建筑套净密度:是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建筑面积xx密度: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a)。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a)。
建筑面积xx密度(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值(万m2/万m2)。
总建筑面积中应包括半地下室面积。
住宅建筑净密度:是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总建筑密度:是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盖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停车位: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地面与地下停车位数量(辆)。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地面停车位: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辆)。
地面停车率: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拆建比:是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竖向xx1、建筑基地的测量坐标(建筑坐标)网、坐标值。
2、建筑基地四邻原有的道路、水面、地面的关键性标高(绝对标高)。
所谓关键性标高,是指与基地内竖向设计有直接关联和影向的标高。
基地四邻原有的道路交点、变坡点标高;河、湖、沟、渠常水位标高;地面起伏点标高。
如地形平坦时,基地四邻每边也应有两个自然地面标高。
3、基地内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
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同总平图。
室内地面设计标高,是指建筑物正负零处的标高;室外地面设计标高,是指建筑物四周散水坡脚处的标高。
4、基地内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的设计标高。
5、基地内道路、排水沟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路面中心和排水沟顶及沟底)、纵坡度、纵坡距、道路表明双面坡或单面坡,主要道路交点坐标,必要时标明道路平曲线及竖曲线要素。
6、挡土墙、护坡或土坎顶部和底部的设计标高及护坡坡度。
7、用坡向箭头表明地面坡向,当对场地平整要求严格或地形起伏较大时,可用设计等高线表示。
8、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9、制图比例,一般常用比例为1:500、"1:1000、"1:2000。
"可用比例为1:250、"1:300、"1:400、"1:600等。
10、"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图例、补充图例等。
建筑总图设计时,应遵循《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中第四章“城市规划对建筑的限定”和第五章“场地设计”的规定。
土方图1、建筑基地四界的测量坐标(或建筑坐标)。
2、建筑基地内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位置,要保留的地形地物位置,均用细虚线表示。
3、20mX20m或40mX40m方格网及其定位,各方格点的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填区和挖区的分界线,各方格土方量,总土方量。
4、土方工程平衡表(略)。
5、指北针。
6、制图比例,一般常用比例为1:500、"1:1000、"1:2000。
"管线综合图1、建筑基地四界的测量坐标(建筑坐标)或注尺寸,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的位置。
2、各管线的平面布置,注明各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的间距。
3、建筑基地外管线接入位置。
4、管线密集的地段宜适当增加断面图,标明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绿化之间及管线之间的距离,并注明主要交点上下管线的标高或间距。
5、指北针。
6、制图比例,一般常用比例为1:500、"1:1000、"1:2000。
"绿化及建筑小品xx1、给出总平面布置。
2、绿地、水面、人行步道、硬质铺地的定位。
3、建筑小品的位置(坐标或定位尺寸)、设计标高、详图索引。
4、指北针。
5、注明此寸单位、比例、图例、施工要求等。
xx图1、道路横断面、路面结构、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池壁、广场、运动场地、活动场地、停车场地面等祥图。
2、制图比例,一般常用比例为1:10、"1:20、"1:50、"1:100。
"设计图纸的增减1、当工程设计内容简单时,竖向布置图可与总平面图合并。
2、当路网复杂时,可增绘道路平面图。
3、土方图和管线综合图,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是否出图。
4、当绿化或景观环境另行委托设计时,可根据需要绘制绿化及建筑小品的示意性和控制性布置图。
.民用建筑工程总平面图设计xxxx当前设计深度不够是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通病,除客观原因设计周期短、单方追求设计速度、不适当简化设计图纸内容外,其主观原因是设计人员对设计质量不够重视以及对制图标准、规范缺乏必要的学习,造成设计文件未能达到建设部颁《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为规范设计、确保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现将民用建筑总平面设计中常见“病”与多发“病”加以整理为十个方面结合有关标准加以说明,供有关人员参考。
一、关于总平面图中以建筑平面哪一层作为总图平面的问题:总图制图标准GB /T50103-2001(以下简称“03标准”)第2."5.1款中规定应以含有±0."00标高的平面作为总图平面。
这是因为建筑物的全部出入口都通过这一层与外部发生联系,便于进行交通组织分析,绘制交通流线图等。
审图中经常出现总平面图中常以屋顶平面、首层平面或一层平面作为总图平面。
顺便强调的是含有±0."00标高的平面作为总平面,其可见轮廓线应为粗实线、±0."00标高以外的可见轮廓线当需要表示时应为中实线,并应在相应的轮廓线以内注明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