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负性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负性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的相互作用是破坏性领导行为产生的根源之一,并提出 4 种 重要的环境因素: 环境的不稳定、 知觉到的胁迫感、 文化价值 观、制衡机构的缺失。环境的不稳定性组织会要求领导者迅 速进行单边决策, 其后果可能使权利趋于集中, 从而易引发负 性领导行为。 Aryee 2007) ( 研究了性别差异对于不当督导的影 响。性别不同的主管其不当督导有着显著差异,女性主管表 现的更少负面领导行为。 特定社会中,其文化价值观也会影响领导行为。郑伯埙 (2000)依据以高权利距离、 集体主义倾向为特点的中国传统 文化、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探讨了华人企业中的领导行为特 点, 提出三元华人领导方式, 其中权威领导, 在某些方面也具 备着负性领导行为的性质。 3 负性领导行为的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 国内外关注的负性领导行为的后果变量与机制研究,包 括对员工的心理与行为的消极影响与机制、对员工工作结果 变量的负向影响与机制等。 3.1 领导负性行为与员工的心理反应与行为 3.1.1 与员工的心理反应 负性领导会引起被管理者的消极心理反应。其中不当督 导与员工的许多负向心理反应 (包括焦虑、 抑郁等) 存在相关, 并且这种相关会受到不公正感或情绪劳动的中介影响 (Tepper, 2000;吴宗佑, 2008) 员工对主管的不当督导所产生的不公正 , 知觉、 引起负面情绪, 表现出负性心理反应。 此外, Erickson(2007)发现, 坏领导所以引起的不良心理反 应, 包括恼怒、 自尊下降和挫折感等。Skogstad (2007)认为, 放 任型领导所实施的行为具有破坏性, 与角色模糊性、 同事间冲 突有正向相关, 通过这些中介变量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 3.1.2 与员工的行为 领导所实施的负性行为方式与下属的正、负性质的行为 有不同方向的相关关系。在有关不当督导与建言行为的关系 研究中已证实: 上司的不当督导行为对下属的促进性建言和抑 制性建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李锐等 (2009) 认为, 下属所体 验到来自组织的支持感的完全中介效应在不当督导与促进性 建言行为关系中体现, 而心理安全感在不当督导与抑制性建言 行为也具备完全中介作用。不当督导与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 正向相关。 其中, 下属的某些人格特征 (责任心与谊人性) 在不 当督导与攻击行为中具有调节效应(Tepper, Duffy, )。 2001 不当 督导所引起下属的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在这种负向行为指向 主管与同事时是不同的。 即当攻击行为指向主管时, 下属的攻 击历史与工作原因在这种负性相关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 而指 向同事时, 情绪因素起到中介效应 (Schat, 2006) 。 3.2 负性领导行为与员工工作相关的结果变量 3.2.1 工作绩效层面 不当督导已被证实与员工工作绩效有负向相关 (Tepper,
经济管理
与 科学决策
负性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 陈靖涵 邱 阳 王晓乐
150025)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 黑龙江・哈尔滨
要:负性领导行为是领导方式本身潜在既存成分, 对组织和组织成员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关注管理者在
组织情境中实施的消极性行为, 及其损害下属的行为、 心理反应、 绩效的不良效应。回顾近来国内外相关研究, 探讨负性领导行为的测量、 影响因素与后果变量及其关系。 关键词:负性领导行为 中图分类号: C93 影响因素 影响效果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131-02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7 (18). [5] Aryee, S., Chen, Z.X., Sun, L.Y, and Debrah, Y.A ・.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Test of a trickle-down model[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 (92). [6] 路红.破坏性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D].博士 论文.暨南大学,2010. [7] 郭镇方.论领导越轨的类型与成因[J].理论学刊,2007(5). [8] 李锐,凌文辁,柳士顺.上司不当督导对下属建言行为的影响 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学报,2009(12).
132
参考文献: [1] Einarsen, S, Aasland, M S, and Skogstad,A ・ Destructive leadership behaviour: A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model [J] ・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7 18) ( . [2] Aasland, M.S., Skogstad, Notelaers,G.Nielsen M.B.& A., Einarsen,S.The Prevalence of Destructive Leadership Behaviour[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6). [3] Tepper,B.J.Consequence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 [4]Padilla, A, Hogan, R, and Kaiser, R B ・ The toxic triangle: Destructive leaders, susceptible followers, and conducive environments[J]・
的类似行为的测量, 以及修改或者直接使用前人的问卷。 Tepper 于 2000 年研制的不当督导量表被广泛使用。为 了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Mitchell 和 Ambose 2007) ( 对该量表进 行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析出两个不同的因素, 主管的 主动性与被动性行为。 Pearce、 (2002) Sims 从权利根源的角度, 得出包括胁迫和斥责行为两因素在内的厌恶性领导行为问卷。 该量表含有 3 道问题, 该问卷在其后相关研究中, 证实具有良 好的信度。 Aasland 等(2009)编制具有较好信度与效度的领导 行为问卷, 由四种不同的负面领导类型问卷组成: 暴君型领导 行为、 越轨型领导行为、 狭隘型领导行为、 放任型领导行为, 每 个分问卷分别由 4 个题目组成。具体内容如:当你或者其他 员工无法达到他的标准时, 他会羞辱员工。 路红 (2010) 基于我国组织情境探讨了破坏性领导行为的 内容与结构,建立了具有良好信效度本土化的测量问卷。在 这一问卷中, 包含 4 个子维度, 题目如: 骗取单位财务、 私拿回 扣、 言语攻击下属等。 2 负性领导行为影响因素 为了全面理解领导行为而着重研究的消极、 负性领导行为, 国内外学者采取通过领导者本身、环境这两方面特质来分负 性领导行为的前因变量。 2.1 领导者自身影响因素 Padilla 等 (2007) 指出, 领导者的某些特征如自身过人的 魅力、 权利的强烈需求、 狂妄自负、 灰暗的生活经历以及报复 意识也是引发负性领导行为的前因变量。但要发挥诱导作用 必须与环境和下属的一些特点动力交叉才能产生负面效应。 Ferris 等 (2007) 的战略性欺凌理论框架中, 作为一种组织策略 的领导欺凌行为同样受到自身的个人特征影响。Elliott(1997) 得出结论, 大部分的欺凌者 (80%) 具备自尊高、 肯定自己的攻 击性行为 。Hoobler 等(2006)发现, 如果管理者的心理契约遭 到破坏便会实施负性行为(不当督导)。 2.2 组织环境因素 Padilla 等 (2007) 的毒性三角理论中强调组织环境与领导
—— 科协论坛 ・ 2011 年第 5 期 (下) ——
文献标识码:A
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群体或 个体实施影响的过程。组织情境中,管理者所采用的行为影 响下属的行为和心理反应方式,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有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典领导理论探讨的是领导者在提高组织 效能的积极性行为。而以探讨领导者的破坏性行为以及该类 行为对组织和个体负面影响为研究目的,形成了领导研究的 新视角——破坏性领导; 这是对负面领导行为的概括。 1 负性领导行为研究回顾 1.1 负性领导的定义 根据 Einarsen 等 (2007) 的观点, 破坏性领导是指来自领 导者的系统的、 反复的行为, 通过破坏或者妨碍组织的目标、 任务、 效果等方式侵犯了组织合法利益以及下属的动机、 工作 满意度等。这一定义的提出, 是将领导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向被管理者实施的破坏性领导行为;第二个维度是指向 组织以及组织结果变量的负面行为。研究者归纳出三种破坏 性领导行为: 狭隘性领导、 越轨性领导、 暴君型领导。 在 Einarsen 的基础上 Aasland (2009) 提出放任型领导行 , 为, 即与组织和员工的愿景期望背离。 根据对负性领导行为内 容的不同理解, Kellerman(2004)得出的概念为: 那些有腐败、 说 谎、 欺骗和偷窃行为的领导者, 或者是把个人利益置于组织合 法利益之上的领导者。 Tepper(2000)多定义的 “不当督导” (Abusive Supervision) “员工感知到的主管领导长期不断的不断 是指 表现出来的言语或非言语的敌意行为 (不包含身体接触) ”。 近年来, 国内学者根据中国背景, 也展开了论述与实证研 究。路红 (2010) 认为破坏性领导行为是指领导滥用权力, 以 不道德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来侵犯组织和下属的合法权益 (贪 污腐化、 苛责下属、 德行缺失和辱虐下属) 。郭镇方 (2007) 提 出类似负性领导的内容如越轨性领导——领导者履行责任时, 明知其领导行为以及结果将月初越出该职位所赋予的职责范 围, 并因此产生不良后果, 但却依然去做的行为。 1.2 负性领导的测量 现在没有统一的测量问卷,多是对与负性领导行为相关
—— 科协论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1 年第 5 期 (下) ——
131
经济管理
与 科学决策
2000; Aryee, 2008;)。Aryee 在探讨周边绩效与不当督导的负 向相关时发现,员工的情绪耗竭与组织结构发挥着中介变量 和调节变量的功效。吴增隆 (2009) 从员工对主管不当督导的 反应角度,探讨了下属缺乏对管理者的信任从而降低工作绩 效的关系。 除此之外, 坏领导也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 (Erickson, 2007)。 3.2.2 组织公民行为层面 在组织情境中,领导的负性行为与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 的负向相关已证实。Tepper 和 Duffy (2002) 的研究表明, 领导 的不当督导对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影响不仅受到下属 感知到的过程公平感的完全中介的影响,还受到下属对于组 织公民行为角色定义的调节。 Aryee 等 (2007) 的研究发现, 下 属的互动公平感在不当督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充当中介变 量。 4 结语 领导的负向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与消极效果的关系研究, 其理论意义在于: 正向领导理论得到充分发展, 从相反的角度 进行探讨有助于领理论的完善; 实践意义在于: 可以在实践中 更加全面的认识负性领导行为的本质,从而有益于组织和员 工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未来的研究 中, 要注重在组织情境中负性领导的实证研究, 注重理论的跨 文化性研究与适应性, 更多从组织层面给予更多的理论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