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总有一些经典的致辞让我们有所领悟。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毕业典礼栏目。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是一个喜庆和欢乐的日子,近4000 名同学即将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跨入人生的崭新阶段。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深情的祝福!同时借此机会, 向引领你们走上研究道路、陪伴你们走过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亲人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你们是十分幸运的一批毕业生。
北京奥运、六十周年国庆、百年校庆等一系列国家和学校的大事,你们都一一亲历。
在刚刚过去的百年校庆活动中,大家在纪念大会上感受清华百年的历史与使命,在校庆晚会上演绎清华人的精神和活力,在全球大学校长峰会上提供志愿服务, 在为期一年多的百场学术论坛活动中增长见识、分享经验,还有近200 对研究生同学在集体婚礼上,携手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你们是勇于担当的一批毕业生。
攻读研究生期间,你们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为发展学术贡献着智慧和汗水;你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 你们积极承担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辛勤付出;你们在汶川、玉树地震之后心系灾区,表现出清华人的高度责任感„„在社会对"80 后"的关注和争论中,你们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堪大任。
你们是承上启下的一批毕业生。
自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清华已累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7 万人,而在座的同学们是清华百年华诞后的第一批毕业生。
你们受到了百年清华文化精神的熏陶感染,又肩负着以实际行动为清华新百年发展增光添彩的重任。
你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将离开校园,走上各行各业、不同岗位,很多同学选择了奔赴西部和基层,在祖国的每一片热土上,续写清华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新的乐章。
同学们: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xx亲切寄语清华学子和全国青年学生,要求同学们做到"三个结合" 。
我想,大家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将"三个结合"落实到一生的奋斗和实践之中。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 努力做到德才兼备。
清华改制后的第一任校长罗家伦在《知识的责任》一文中提出,有知识的人"要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
钱学森学长说"我的事业在中国",王淦昌学长说"我愿以身许国" ,这就是清华人的责任,也是清华人应有的人生境界。
此外,大家迈出校门,是告别校园, 但不是告别学习。
同学们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要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实践中去,而又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创新成果。
在学校,我们倡导和实施"创新性实践教育",让大家在研究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
在走出校园之后,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当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提升,需要大家贡献创新的思想和理念,也为大家作出创新性的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舞台。
正如刚刚发言的马国馨学长曾经说过的:"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就是世界水准。
" 我校新闻传播学院的曾维康同学,辗转多个省区,采访了江汉平原上一个小村子里、在全国各地生活和打工的26 名村民,写出一部25 万字的村落乡民口述史,展现了真实的现代中国农民群像,成为一篇独具特色的硕士论文。
这就是把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一个很好例证。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要在注重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培育个性的发挥。
过去,清华曾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虽然也有一些诸如诗人院士、京剧艺术大师、流行音乐人等出现,但在整体上,学生的个性培养是比较欠缺的。
时代的发展进步,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资源。
清华的毕业生,既要注意全面发展,同时也应该是个性鲜明的,要在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各方面都成为各具特色的领军人才。
衷心期望大家在未来的道路上始终坚守梦想、保持个性,不媚俗从流,不轻言放弃,在奋斗拼搏中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同学们,百年清华的精神传统需要你们来传承,清华新百年的篇章正在你们的脚下向前延伸。
让我们志存高远、努力奋斗,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像xx所说的那样,在未来的人生征程上,"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谢谢大家! (顾秉林:清华大学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同学们、老师们:今天是我们共同收获的日子。
你们和上午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的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不像他们那样整齐划一,在复旦读书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最短的只有两年,可能还来不及好好欣赏校园的风景;长的有五、六年,甚至十年,对复旦的一草一木、逸闻趣事如数家珍。
你们也不像本科生那样外露、张扬,因为你们对生活有了更多一些的体验与思考,才显得内敛和厚重。
有不少同学是边工作边读书,有的已经建立了家庭,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责任;大多数同学已经对今后的人生有了明确的规划。
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也显得比上午的学弟学妹们淡定很多。
更为重要的是,你们在接受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在座各位同学的汗水!前段时间,我参加了研究生"毕业之星"的座谈会,听了好多位研究生的发言,那时候我就很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离别的气氛,在这几年当中,大多数同学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研究工作,在今天这个离别的日子里,你们各自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表,有怀着感恩之心离开母校的,也有带着遗憾甚至愤怒走出校门的,因此,我想起了复旦首席教授陆谷孙先生去年在这里给毕业生赠言时的话,他说——We could have done better.大学有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同学们也有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但是今天你们都毕业了,这么多同学难得全部聚在一起告别母校,由于复旦的学科门类齐全,同学们的专业跨度太大,作为校长,在这里用这么短的时间,用这么短的一篇讲话稿作为临别赠言,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想我今天还是以一个你们的学长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吧! 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都比较在意自己的表现,英文里面叫Performance,也就是自己的学术表现。
但是学术表现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Research Performance,还有一个是Academic Performance。
有人解释为前者代表Quantity,后者代表Quality.尽管这样的解释不全面,但我们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确实有"重量而不重质"的倾向。
其实学术不单单等于研究。
只有当你的研究来自于你内心的需求的时候,这样的研究才叫学术。
如果你完全从功利目的出发做研究,即使成果是学术性的,你也不是在做纯粹的学术。
如此看来,两种Performance 又带有了外在与内在的区别。
因此,从内心去探索真理的过程才是学术的过程,也是学术最原始、最重要的驱动力。
发自内心的学术研究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在学术研究中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
一个学者,总要有他的气质和人生品味。
这种品味也会带动前面我讲的Academic Performance 的提高。
探索真理的内在冲动,肩负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的使命,再加上对学生的教导,这就构成了真正的学术。
不得不承认,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的科学精神有着被逐步消解的危险。
很多人追逐的是Fashionable Science,有的甚至可以被戏称为Bikini Science。
如果是过分功利的,也许会出时髦的成果,但出不了大成果。
我们在学术上有一个说法叫"论文引用半衰期" ,它描述一篇论文的引用频次随时间的演化。
那些Fashionable Science 的文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销声匿迹了;那些真正的学术则即使是过了百年,还在影响着我们当前。
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没有时空界限。
爱因斯坦的寥寥数篇论文成为经典,为20 世纪科学、哲学乃至文化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他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思想和文化。
诸位选择念研究生,等于选择了做一名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除了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与研究外,还需要对社会现象保持理性与冷静,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复旦的学生我想更应该具备一点"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今天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错综复杂并呈、工具理性挑战人性的底线而造成失衡、功利主义驱动下异化的社会状态。
面对这样的状态,我们的批评是一种有力的制衡,是一种提醒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我们在求学期间所磨砺的犀利的分析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理应反馈于社会。
象牙塔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不会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让你逃避这些责任; 生活的负担和各种社会角色的义务也不会允许你被迫去顺应甚至加剧异化状态;你的能力、研究与实践使你拥有社会的良心,并用于社会现象的分析,社会矛盾的疏解和社会病症的诊治。
而你的心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豁达,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有力量! 将来,你的手无论握着笔、握着枪、握着手术刀,操控着显微镜、仪表或者试管,捧着法律文书或拿着话筒,都不要忘记,你的手或许将成为时代的推手。
不要小看自己,但是也不要高看自己。
你若作为老师,你在课堂上一句无心的抱怨很可能轻易就破灭了胸怀壮志的青年的梦想;作为研究人员,你的一念之差会把高端的化学实验室变成毒品工厂。
人类在创新思维、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制造着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从物物交易到金银货币,到纸币,到信用卡,再到次级贷款,这类似人类自身进化的过程凝结着人类的无穷智慧,但是次级贷款与贪婪的人性结合却造就了至今难以化解的危机。
所以,请珍惜你的手,请把你的手始终与心连接。
有社会良知和责任的心,才会有推动时代的手。
今天,你们即将从学生变成校友,但"复旦人"的身份永远不会改变。
从来到复旦的那一刻起,你们的命运就已经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们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
复旦校友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时间相隔多久,总有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复旦情节。
你们将永远珍藏在母校期间的难忘岁月,牢记师长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在步入社会后也必将继续关心母校的发展。
复旦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还是那句话,你们因复旦而骄傲,复旦因你们而自豪。
复旦万岁!期待着各位用复旦精神指引未来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