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1
英国报业价格战
一、背景
英国全国性高级报纸有:《泰晤士报》Times、《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卫报》The Guardian 、《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独立报》The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Dispatch、《观察家报》The Observer等。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
该报数度易手,1981年被澳大利亚人默多克购入国际新闻集团旗下。
它的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企业界、上层知识层,言论上倾向于保守。
《每日电讯报》创刊于1855年,为英国四大严肃大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85年被加拿大人布莱克购入霍林格报业集团,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言论上倾向于保守。
两份报纸的市场定位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二者都是综合性严肃大报、观点都是倾向保守,都是面向全国发行。
不同的是《泰晤士报》自其创办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一度停刊;而《每日电讯报》在1985年由布莱克接手之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实现了赢利,并成为布莱克报业帝国中的主要收入来源。
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曾许诺在5年之内实现赢利,但是,直到1993年,这份报纸还处于亏损状态。
1993年,默多克便开始向《每日电讯报》发起价格战,这一过程持续了12年。
二、价格战过程
●进攻阶段(1993年9月~1994年6月)。
1993年9月,《泰晤士报》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5便士降到30便士。
1993年12月,《泰晤士报》的发行量上升了24%,达到43.9万份;而《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只下降了1.9%,仍然保持在100万份以上。
1994年4月,《每日电讯报》依然保持着102万份的发行量,《泰晤士报》则达到了45.4万份,超过了《卫报》,并且把《独立报》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994年6月局面出现了新变化,自从1940年发行量上升到100万份以上从来没有再降下来的《每日电讯报》突然发现,他们的报纸销量落到了100万份以下,而此时的《泰晤士报》已经攀升到了51.5万份。
●相持阶段(1994年6月~1995年6月)。
《每日电讯报》在1994年6月23日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8便士降到30便士。
第二天,《泰晤士报》宣布继续降价,降到20便士。
到1995年1月,双方价格都下降到5便士,相当于原来报价的1/10左右。
《每日电讯报》发行量上升到102万份,而《泰晤士报》达到了57万份。
●恢复阶段(1995年7月~1997年)。
1995年7月,《泰晤士报》把报价提高到25便士,《每日电讯报》随后也把报价提高到25便士。
到1996年底的时候,两份报纸的价格又回到了价格竞争之前的水平。
1997年《泰晤士报》发行量达到79.2万份,而《每日电讯报》则是109.8万份。
●价格之外策略比拼
进入到21世纪,报业受到了来自不同媒体的挑战,英国高级报纸展开了从价格到内容等全面竞
争。
英国著名的全国性日报《独立报》在2003年9月在发行大报的同时,开始向市场推出小报型的《独立报》。
此举震动默多克,新闻集团随即跟进,2003年11月,《泰晤士报》宣布推出小报版本。
2004年底大报型《泰晤士报》退出市场。
但“瘦身”后的《泰晤士报》的运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增多;政治上,渐见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2002年69万份、2003年63万份、2004年48万份。
2003年到2004年,恐怕是《泰晤士报》历史上发行量下降最凶猛的年份之一:24%。
它在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上的位置,由2003年的第78名骤然下降到2004年的第91名。
根据初步估算,12年中,《泰晤士报》的亏损额高达1.75亿英镑。
鉴于亏损日益严重,曾发动“报纸价格战”的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终于决定停止价格战,提高《泰晤士报》的售价,与竞争者保持同步。
2005年,《泰晤士报》的日常版定价为60便士,与英国伦敦的其他两份全国性大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的售价一样,比《独立报》便宜5便士。
三、问题:
1、新闻集团在英国发行高级报纸价格战的目的是什么?
2、你是否认为报业的价格战策略是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报业经营者收益的良策?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