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共9篇)班级:应用心理111姓名:许倩学号:11121117初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在高中时期,因为当时课程的需要,但是也是大致地涉略,此次精读这本《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据我们所知的情况,1931年至1934年期间,共产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左倾”思想的错误,1934年年中,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困境,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地则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践论》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的产物,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活的灵魂和哲学依据。

毛泽东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读了《实践论》,感受到了该书的精妙之处,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第一、认识我们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

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需要时常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

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勇于创新!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

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

这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书报告一、背景《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分别写于1937年7月。

当时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开始了抗日战争时期,而党内的思想,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者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导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失,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

为了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从思想上全面清算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对全党造成的恶劣影响,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而作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了在国内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也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文化“围剿”,揭露张东荪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假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诋毁和篡改,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从事哲学研究,在延安各学校以《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为题作哲学讲演。

《实践论》便是其中的一节。

二、主要内容毛泽东同志系统的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指出实践的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点。

他指出整理是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的,并提出有名的论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他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理论认识,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实践。

他指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揭露“左”“右”倾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并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三、体会看法毛主席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且也比较易于理解。

全文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具体例子与理论论证相结合,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

文章对实践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文章说明了认识的客观规律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从实践中得到认识,并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时举出了几个例子辅助说明,让我深切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要唯物,不唯心。

从实践中得到的才是真的,而不应该让实践只是为了证明理论的真确性,所以我们要布局失败,因为失败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从失败中得到正确认识后,我们又可以马上转向胜利。

此外我明白了感觉与正确的认识是不同的,因为感觉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正确的认识却是内在的。

然而实际中有些人的做法却是错将感觉当认识,未经过深入了解冒然行事,这一般只会带来失败。

所以作为一名学生,我要清楚自己从书上得到的知识就算我背得再熟也不见得比实际操作有用,尽管个人得到的不可能全是直接经验,还需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做辅助,但是书本上的对于将来需要实践操作的我来说毕竟不够,只有投入实习工作后的经验积累才能让我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加深了解。

而在参加工作后,我应禀记认识总是有待于深化,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文章最后作者又指出,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而是有效正确地指导实践。

认识只有当它成功被运用于指导实践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而认识的正确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也就是说从实践得到认识,然后再将认识运用于实践,可见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用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相比其他落后理论的先进之处。

当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之后上升为系统的理论,那么也就到达了“抽象的科学“的层次。

综上所述,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实践获得感觉,进而获得认识在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最后指导实践的发展,那么认识才算是完满了。

所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抓住实践机会勤于尝试,勇于尝试,不仅动脑做题,更要动手做事,才能摆脱教条桎梏,取得进步。

《实践论》读书报告《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作的,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他写作这篇文章及他的演讲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尤其是机会主义。

而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

因此,虽然这篇文章所论及的主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目的。

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现实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在这里我想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毛泽东论及的人类获得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中实现的,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就是人在于外界的事物的“相遇”中,事物充分的展开自身,自己展示自己的本质,自己解释自己,从而使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在这个层面上这两种观点似乎是相同的。

但毛泽东的认识论由于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对认识的过程的阐述更加的简洁,赋予了人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赋予了人唯一主动的地位。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

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

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存在的疑问:第一,其关于实践的定义是非常广的,这就导致了其可证伪程度的降低,也会导致牵强附会更加容易。

无论实践是不是产生某种认识的主要原因,都可以在太宽广的实践的定义中找到一种可以解释这种认识产生的实践,然而这种牵强附会对于发现真相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这部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地位的强调,在现在看来是与当时的政治目的有关的。

人并不只是在阶级中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种层次中生活综合的结果,很难确定哪一种因素就是主导性的。

就像本人既是男生又是北方人,我爱吃鸡肉这种爱好,很难说是男生这个因素导致的还是北方人这个因素导致的。

将所有的思想都与阶级挂钩是牵强的,现在社会中所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比较模糊了,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本身对于社会的作用也已经大大降低,思想和认识的发展更难以用这种方式解释。

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在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解释事实的很好的概念了。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推崇和所有之前学术的贬低,虽然是可以自圆其说之举,但总有循环论证和为政治目的绑架之嫌。

第四,关于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人对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一过程。

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关系来产生人对社会方面的认识,但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是技术和物质是累积的关系,只是由一种生产关系变化到另一种生产关系。

而且,社会的认识,或者说除了自然认识之外所有的认识,其产生以后就会有自身的传承和演变,即使这个因素不能说是认识发展根本的因素,起码也是不输给生产发展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认识的变化发展只能依赖于实践的变化吗?认识只能亦步亦趋的跟在实践之后吗?认识,尤其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一旦产生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能力,有着自身的传承、演化、发展的逻辑,而并不一定非要仰息实践的发展。

认识按照自身的逻辑未必不能够超越实践的发展。

逻辑、想象、类比的力量是伟大的。

认识本身也是在指引这实践的发展的,所谓知难行易也。

美国等国家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完全就是在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

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启蒙思想家的认识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扩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质上还是基于实践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