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例。
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
明白这些,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课改的纵深推进,文言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严重阻碍着教改的进行。
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积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踏着时代节拍应运而生。
对文言文兴趣培养是每位执教者探讨的课题。
那么,如何做到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和教育发达的国家。
如果按照鲁讯先生所说的,“要让我们的后代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一代一代的被熏陶下来的”(《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轻视。
《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学校教材,它折射出的古代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我们的后代没有理由遗弃它们,因此,对古文学习兴趣的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人之师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1、情境引入是激活学生求知欲的第一要素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章大多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动人的故事隐藏其中,挖掘出来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起对文章的注意。
如《孔雀东南飞》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凄惨的爱情故事,封建家长式作风干预婚姻而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将这些挖掘出来都能打动学生的心房,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再恰当不过,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
文言文语言简练凝重,和我们有一定的语言差距,需要我们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它的思想内涵。
因而诱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手段。
二、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古文教学因其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师生应平等合作,双向互动。
教师应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广泛采用点拨法、自学辅导法,做好古文学习。
而新旧教材比较中,我们也能发现新教材具有促使学生对古文研究性学习的广大空间。
1、篇幅含量
新材的古文含量占总容量的50%,而且课后练习题相当有分量,每一个单元教学都有教学总论和单元学习知识点小结,而旧本教材的古文比例只占30%,且根本没有明确的古汉语教学指导,以往都是授课教师自己总结归纳,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现在的古文教学的含量和它在整个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的提高。
2、体例安排
新教材的每一个文言文单元的文章选取都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体例来安排的,也就是说不会再有“每个单元最后一课基本上是自读的篇目”这种说法。
要求学生在学文本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系统文学史知识,在熟能成诵的基础上,也能谈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3、注释覆盖
以前,习惯旧教材授课的教师一直把古文翻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译串讲一点都不稀奇。
但在新教材中,我们的教学侧重点应完全改变,应有尽有,这样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的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大大扩展了课堂教学空间,不但解放了教师,也缩小了师生之间的差距,让二者能同时平等参与研究学习。
三、确定新的教学观念,做好“迁移”在古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从传统意义上讲,迁移是指学习一种材料、技能或能力对学习新事物的影响,当练习一种技能时会提高学会另一种技能的能力,这时就发生了迁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不断形成迁移。
迁移是指为了解决问题,将技能直接从训练情境迁移过来的情况。
在古文教学中,对于文学史的教学,古代汉语的细致知识点学习的迁移的教学都属于要求学生能迁移的部分。
比如,在先秦散文(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册)教学中,对儒家思想的系统总结已经让学生对孔子、孟子、荀子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的思想体系较为稳定,所以学生在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时能提出相应的见解。
并且能写出一定水平的阅读心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的迁移。
再比如,《过秦论》中有一句;“赢粮而景从”,分析“景”为“影”的古字,作“如影随形”讲。
在阅读文章中,有一句“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
崇徳养威,此王业也”(《三国志》)要求翻译。
学生能正确理解“景”字用法就可以顺利做这道题了。
虽然中学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提倡“少语言,多言语”的理念,但我们目前的古汉语课堂中还是将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列为重要教学项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