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机器设备寿命估算.

第6章机器设备寿命估算.


2.第Ⅱ阶段磨损方程
(1)第Ⅱ阶段所对应的磨损曲线AB段基本上为一条
直线。 (2)对应的磨损曲线方程式为:
式中: Smax-最大磨损极限;
△t2 -第二阶段磨损时间。
注意:
(1)Smax叫做最大配合间隙更合适一些,就是磨损 到正常寿命结束的时候,最大的间隙是多少。最大 磨损极限应该是:Smax- Smin。 (2)tgα,即直线的斜率叫做磨损强度,等于单位 时间磨损的厚度,磨损强度越大,表明材料耐磨性 越差。 零件进入急剧磨损阶段后,就不能正常使用,必须 进行修复或者更换,故没有第三阶段的磨损方程。
一、自然寿命
自然寿命(物理寿命、使用寿命),指设备在规定的
使用条件下,从投入使用开始到因物质损耗而报废 所经历的时间。 自然寿命受有形磨损影响,引起设备有形磨损的原 因很多,如摩擦损耗、疲劳损耗、腐蚀、蠕变、冲 击、温度、日照、霉变等。
简单机器可能只受一种形式的损伤,其自然寿命一
般根据所受损伤的形式来计算。以摩擦损耗为主的 机器,自然寿命是根据其磨损寿命确定;受疲劳载 荷作用的机器设备,自然寿命是根据疲劳寿命来确 定。复杂机器往往同时承受多种损伤。
三、经济寿命
经济寿命:指设备从投入使用到因继续使用不经济
而退出使用所经历的时间。经济寿命受有形磨损和 无形磨损的共同影响。 设备到了自然寿命后期,由于设备不断老化,必须 支出的维修费用、能源消耗费用也越来越高,依据 设备的维持费用来决定设备的更新周期即为设备的 经济寿命。
第Ⅰ种无形磨损会引起设备更新成本的降低,因此,
2.负荷小于Pe时,材料的变形为弹性变形,大于Pe
时则产生塑性变形,与该点相对应的应力为弹性极 限σe。 3.当负荷增大到一定值时,在负荷不增加或减小的 情况下,试样还继续伸长,这种现象叫屈服。屈服 阶段的最小负荷是屈服点的负荷Ps,与之对应的应 力称为屈服极限σs。 对没有出现明显屈服现象的材料,用产生0.2%残余 变形的应力作为条件屈服极限。
一般,决定材料的强度,就用这种材料制成一定尺
寸、一定粗糙度的光滑的试件,也叫试样、试棒。 然后在相应的材料试验机上做试验。
低碳钢试棒在受轴向静拉力时,轴向负荷P与绝对
轴向变形Δl的关系曲线,图8-2。
1.负荷较小时,材料的轴向变形与负荷成线性关系;
负荷超过Pp后,呈非线性关系。保持线性关系的最 大负荷为比例极限负荷Pp。与该点相对应的应力称 为比例极限σp,也就是应力与应变为线性关系的最 大应力。
生产效率更高的设备,使原有设备价值降低;或生产 相同结构的设备,由于工艺改进或生产规模扩大等原 因,使得其重置价值不断降低,导致原有设备价值的 贬值。 1. 第Ⅰ种无形磨损:由于相同结构设备重置价值的降 低而使原有设备价值的贬值。 2. 第Ⅱ种无形磨损:由于出现性能更加完善、效率 更高的设备而使原有设备在技术上显得陈旧和落后所 产生的无形磨损。
磨损的原因:一是相对运动,二是摩擦,其影响后
果是破坏了零部件配合尺寸和强度,当磨损量超过 允许极限的时候,会导致设备的失效。
二、典型的磨损过程
(一)正常的磨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磨损阶
段(第Ⅰ阶段)、正常磨损阶段(第Ⅱ阶段)和急剧磨 损阶段(第Ⅲ阶段)。
其中S是轴和孔 之间的间隙。
1.初期磨损阶段(第Ⅰ阶段):
(1)比例极限σP :是应力和应变、力和变形成线性 关系的最大应力; (2)弹性极限σe :保持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超过 它就不再仅仅是弹性变形,还有塑性变形; (3)屈服极限σs :是开始出现屈服现象的应力,所 谓屈服,就是负荷不再增加,但试件还在继续伸长的 这种现象,有一些材料,比如铸铁,高强度钢,没有 明显的屈服现象,那我们就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 力作为条件屈服极限。 (4)强度极限σb :是指材料拉断前的最大应力,也 叫做抗拉强度; (5)试件断裂处的负荷叫做断裂负荷。 其中,必须掌握的就是屈服极限σs和强度极限σb, 这是评价材料静强度的重要指标。
对在用机器设备的磨损强度可根据历史数据估算,
首先应确定实际磨损量Δs、已运行时间Δt,根据 上述参数估算磨损强度tgα :
tgα =Δs/Δt
然后根据磨损方程计算剩余磨损寿命Ts :
Ts =(Δsmax-Δs)/tgα
[例1]已知磨损强度为每年0.5 mm ,设备运行三年 后,磨损率为1/4,计算设备的剩余寿命和极限磨 损量。
(一)应力
假设一根粉笔,两端用手一拉,就断了,这说明粉
笔中间有力在传递,如果没有力就不会断裂,粉笔 内部有力量就叫内力。这个内力的大小还不足以决 定是否是粉笔会发生断裂破坏,但是应力的大小是 破坏的主要依据。 1.内力:物体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机械作用。 2.应力:应力就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σ:正应力,法向应力,与截面垂直 Τ:切应力,剪应力,与截面平行 正应力和切应力是度量零件强度的两个物理量,常 用单位:兆帕(MPa)。
解:总寿命为:
年 剩余寿命为:12-3 = 9 年 实际磨损量为:3×0.5 = 1.5 mm 极限磨损量为:12×0.5 = 6 mm
例2.某起重机卷筒主要损耗形式是钢丝绳与卷筒摩 擦对卷筒的磨损。该卷筒原始壁厚20mm,现在壁厚 为18.5mm。 根据起重机卷筒的报废标准,筒壁最大 磨损允许极限是原筒壁厚度的20%,该起重机已运行 4年,估算卷筒的剩余磨损寿命和磨损率。 解: (1) 该卷筒极限磨损量ΔSmax : ΔSmax=20mm×20% = 4(mm) (2) 该卷筒实际磨损量 Δs: Δs=20mm-18.5mm=1.5(mm)
3.简化的磨损方程 方程:
由于第一阶段,即初期磨损阶段,这段时间很短, 如忽略不计,就得到了这个简化的磨损方程。
(三)磨损寿命
1.设备的正常寿命T 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时间之和。
T = △ t 1 +△ t2
2.简化后
式中:△smax — 最大允许磨损量
s0 — 第Ⅰ阶段结束时的配合间隙
3.急剧磨损阶段(第Ⅲ阶段):
(1)就是B点以后的阶段。 (2)特点:由于零部件已经达到它的使用寿命而继 续使用,破坏了正常磨损关系,于是磨损速度大大 加快,磨损量急剧上升,造成机器设备的精度、技 术性能和生产效率明显下降。
由设备磨损规律的分析可知: 1.如果设备使用合理,加强维护,可延长设备正常
对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和修理可以延长其自然寿
命。反之,使用不当、不良的维护和修理会缩短设 备的自然寿命。
二、技术寿命
技术寿命:设备从投入使用到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
所经历的时间。 第Ⅱ种无形磨损可以缩短技术寿命,设备通过现代 化改造可以延长其技术寿命。
(二)无形磨损
无形磨损指由于科技进步而不断出现性能更加完善、
正应力表示零件内部相邻两截面间拉伸和压缩的作
用;切应力表示相互错动的作用。 正应力和切应 力的向量和称为总应力。
(二)应变
1.应变是外力作用引起的形状和尺寸的相对改变。
2.注意: 第一,形状改变比如铆钉受剪切力作用后,截面由 圆形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尺寸的改变比如 杆受拉后伸长,受压后缩短; 第二,应变和变形不同,变形量是绝对量,如伸长 了1毫米,而应变是伸长量与原来长度的比值,没有 单位。
(二)磨损方程
磨损方程把磨损量和时间的关系用函数关系定量的
表示出来。 1.第Ⅰ阶段磨损方程 (1)特点:时间很短,磨损快。一般将曲线简化为 直线; (2)方程:
式中:S

-配合间隙; Smin-最小配合间隙,也就是初始间隙; S0 -第Ⅰ阶段结束时的配合间隙; △t1 -第Ⅰ阶段磨损时间。
(3) 磨损强度tgα: tgα =Δs/Δt=(20-18.5)/4=0.375(mm/年) (4) 剩余磨损寿命Ts: Ts=(Δsmax-Δs)/tgα=(4-1.5)/0.375=6.67(年) (5) 磨损率: αm= Δs /Δsmax=1.5/4=37.5%
第3节 疲劳寿命理论及应用
一、磨损的基本概念
磨损是指固体相对运动时,在摩擦作用下,摩擦面
上物质不断耗损的现象。这种磨损是诸多因素相互 影响的复杂过程,是伴随摩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物体尺寸或几何形状的改变、表 面质量的变化。它使机器零件丧失精度,并影响其 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主要针对第Ⅰ种有形磨损。是由于使用而发生的实 物形态的磨损,它发生在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之 间,比如:轴和轴承之间、齿轮牙齿的磨损、机床 的导轨。
4.当负荷达到一个最大值Pb,试样的某一截面开始
急剧缩小,致使负荷下降,该负荷为强度极限负荷。 与之相对应的应力称为强度极限或抗拉强度σb。它 是材料拉断前的最大应力。 5.当负荷达到PK时,试样断裂。这个负荷称为断裂 负荷。 屈服极限σs、强度极限σb是评价材料静强度的重 要指标。
6.小结:
更新设备比维护旧设备更合算。 第Ⅱ种无形磨损也会直接影响设备的经济寿命,在 技术进步情况下,由于新的效率更高的设备的出现, 继续使用旧设备在经济上并不合算。
第2节 磨损寿命
磨损主要发生在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上,如轴承、
齿轮、机床轨道等,其后果是破坏零部件的配合尺寸 和强度,当磨损量超过允许极限时,导致设备失效。 它是机器设备实体性损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据统计, 世界上 1/3 以上的能源消耗在各种摩擦损耗上,80% 的机器零部件是由于磨损而报废。
(四)磨损率 磨损率是指实际磨损量和极限磨损量之比。用αm 表示。
式中:αm ——磨损率;
Δs ——实际磨损量。
三、剩余磨损寿命的计算
对以磨损为主的机器或零部件,可以根据磨损曲线
计算其剩余磨损寿命或磨损率。 对新机器或零部件磨损寿命的估算,首先要确定材 料的磨损强度tgα和最大磨损极限 smax,则设备总 的磨损寿命为: T=(smax-so)/tgα =Δsmax/tg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