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对特殊语言现象的关注[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中过分强调诗歌的情感教育和思想理解而忽略了基本的语言层面的基本阅读,导致同学们不能细致理解诗歌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不了诗歌的魅力。
所以,本文就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需要重视的语言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希望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与同行一同研究讨论。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语言现象语音炼字句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诡险怪的李贺,绮丽精工的李商隐。
他们的诗歌如山一样巍峨高耸,如海一般波澜壮阔。
他们多姿所采的创作,让诗歌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缤纷。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应成为高中生必修的语文素质。
可是,该如何培养同学们的基本诗歌鉴赏能力,让他们既要完成《考纲》的培养要求,还要让同学们尽可能的提高阅读古诗的兴趣,这是摆在很多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研究课题。
目前,在新课标的改革中,很多语文老师对诗歌鉴赏的教学重在对同学们进行粗放式的引导,他们强调的是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景、意境、思想和情感等等,忽略了诗歌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解释,使得同学们很容易凭着感觉去鉴赏诗歌,让他们觉得中国古典诗歌有些“阳春白雪”之感,不可亲近。
我们《考纲》中却有明确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当我们的教学和考试脱节,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无法应付最起码的考试要求之时。
同学们很容易就对古诗鉴赏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
其实,阅读古典诗词作品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过程和层次。
理解,指搞懂诗词作品的词义、句意、段意、全文大意。
亦即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鉴赏,指鉴别和欣赏作品的语言、写作、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了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品味它的魅力。
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
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从解读诗歌的语言入手,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所以,“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提高同学们的基本鉴赏能力,我觉得我们在进行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同学们对古典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应该有重点的去关注诗歌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那么,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注意诗歌的语言教学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呢?我认为,语言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庞大体系,概括起来起码应该包括语音、字词、句子等几个方面,这也说明古典诗歌的鉴赏和古文阅读有共同的基础。
下面我将对这几个方面分别理解。
(一)语音问题辛弃疾《青玉案》“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句中的“转”这个多音字应该读“zhuǎn”还是读“zhuàn”呢?正确的读音直接关系到对整个诗句的理解:当读“zhuǎn”时,解释为“改变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我们一般把“玉壶”理解成为“月光”,这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中的“转”意义相近。
当读“zhuàn”时,解释为“转动”,那“玉壶”就应该解释为“精美的彩灯”。
上面的例子提示我们准确诵读古诗中字词决定我们对古诗的理解。
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曾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语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去鉴赏古典诗歌就应该注意到古今语音之区别,这种区别也主要集中在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古诗用字上。
我们要准确诵读古诗,理解其含义,首先还得关注这些特殊的语音问题。
1、通假字现象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面对古典诗歌出现的通假现象,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特别重视本字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诗经·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能不能读准和解释“爱”字直接关系到全句的理解,在这里“爱”通“薆”,隐蔽、遮掩之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中的“见”同“现”,解释为“呈现”。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掇”同“辍”,有“停止”之意。
由此可见,对诗歌中通假字的正确理解非常重要,直接与全句诗甚至是全首诗的理解有直接关系。
2、多音字现象汉语中有许多的多音字,《新华字典》中所列多音字有六百多个,个别字的读音有五个之多(如“和”字有hé、hè、hú、huó、huò五个音)。
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叫做“异读”。
人教版全国高中语文课本把文言文的异读分为三类: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
这种分类反映了异读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诵读文言文。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若是能够给同学们利用多音字的规律来进行教学,我想这对同学们理解诗歌是非常有帮助的。
杜甫的《兵车行》中多次出现“行”一字,“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其中出现三个“行”。
其中,题目中的“行”,我们应该读成“xíng”,如《琵琶行(xíng)》、《短歌行(xíng)》等等。
在这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行人”也读xíng,这是毋庸置疑的。
“点行频”中的“行”读什么呢?这里的“行”是行伍之意,所以,我们应该读“háng”。
还例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中的“柏”读“bo”还是“bai”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丽空好音”(《蜀相》)中的“好”读“hao”还是“hao”呢? 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中“朝”与“长”的读音直接关系到能否理解其含义。
如此情况在我们的是个教学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和重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导同学们区分辨析这些多音字也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学成果的。
以读音来释义,这也是我们理解诗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字词问题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以炼字或品味语言命制的试题不少,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试题确有研究的必要。
如2004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题,问题是“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为:“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则主要要我们准确理解诗歌中的词,例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参考答案为:“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获知诗歌中的字与词的理解十分关键,这是对诗歌语言理解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所以,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重视对诗歌中特殊字词现象的理解。
在这里,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意见:1、换字法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我们可以将诗歌中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替换,把替换的结果和原诗比较,比较两者的艺术效果。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便很容易的看出诗人在炼字诗的讲究和用心,可以让我们的同学理解炼字的关键。
例如“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诗中“春色”一词用得非常恰当,寓意深刻,我们能否将“春色”换成“秋色”,为什么?通过替换,让同学们思考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
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使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这样的意境让作者的离别变得温暖,将思念变得更加恢宏。
若是将“春色”“换成“秋色”那么整首诗的意境将完全不一样。
2、对比法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在诗歌欣赏中,我们应该找到诗歌中一些感情色彩明显且又对立的字词来感受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
例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一联中,我们应该重点把握“昔”“今”这两个词,引导同学们把两者进行比较来理解。
“昔”指诗人年轻之时,那是诗人的青年时代,正处“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一派生机。
诗人久闻洞庭湖之名,一个“昔”字将作者心仰已久的仰慕之情显露无遗。
“今”则是“如今”,如今的祖国已山河残破,如今的诗人也历尽坎坷,只身漂泊之感,万里乡关之思溢于言表。
在今与昔的对比中,我们体会到作3、归类法所谓“归类法”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同学们进行关键字词的归类,将那些有着某种关系的字词进行总结,比如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或者是同一视角下的字词。
所以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在诗中一共出现三个动词,分别是“发”“开”“落”。
作者通过这三个动词来表现花开花落,以动衬静,更显山林之幽静。
其中,“发”“开”则写出了在寒冷的初春,山谷中凄凄流水,空寂无声之际,那一灿红的辛夷花怒放在幽谷中,开得何其烂漫,何其冷艳!将辛夷花的坚韧、生机在绽放中尽情表现。
“落”一词则与前面两词形成鲜明对比,“落”是一种自然寻常的规律,更是一种豁达一种无畏,孤寂中找到自我,平静中看到禅机。
三个词将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的孤高与冷傲跃于纸上,这更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合一体的意境,甚至是王维所信仰的佛家中所谓的空无寂灭观念。
对诗歌中字词的重视和理解,不但可以直接与诗歌鉴赏试题紧密联系,准确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情感和意境,还可以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引导同学们有方向性地积极思考,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