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园林景观设计ppt
• 园林游览部分 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同的布局。 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如杭州的灵隐寺,乐山的 凌云寺,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灌县青城山的天师 洞,峨眉山的清音阁等,则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 园的格局,而着力于寺院内外天然景观的开发, 通过少量景观建筑、宗教景物的穿插、点缀和游 览路线的剪辑、连接,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贯连 寺院内外的风景园式的格局。
• ④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 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寺庙园林的开发, 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 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 ⑤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 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 的物质条件。
寺观园林用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上,文化上奠定了属于自己 的地位。它成为了园林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寺庙园林中,还有一些其 他的水体形式,如缸、钵、古井等等。如鸡鸣 寺一口栽植了荷花的水缸,毗卢寺观音楼内庭 栽植了睡莲的花钵,这些缸和钵别具一格的配 置活跃了寺庙园林的空间环境。在寺庙中水体 还会以井的形式出现,如静觉寺古井周围墙体 爬满了薜荔,毗卢寺六朝辟邪古井与古黄杨的 配置,创造了“堂内听经古杨点头护真谛,楼 前献瑞枯井涌泉说妙法”的意境。
• 寺庙园林的营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善于根据 寺庙所处的地貌环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深潭、清 泉、奇石、丛林、古树等自然景貌要素,通过亭、廊、桥、 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碑石 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或浓或 淡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 • ④由于寺观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 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传统的 寺观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 的融合。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 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 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
(一)植物与寺庙水体的景观空间构成
• 池 即放生池,是寺庙园林中最重要的水体形式。
栖霞寺月牙池周边环绕古枫杨,树冠和虬枝伸向 池面,倒影生动,增加了景观层次,而且结合了 钟楼和鼓楼两寺庙建筑创造了生动的水体景观空 间(如图);兜率寺前庭的放生池中,种满荷花, 其景观是以水生植物取胜的;有的放生池则不种 植物,仅养鱼放龟,亦能产生一种有别于植物的 动态景观。
•
配置以树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如枫杨、垂柳、乌 桕、水杉等等,这些植物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观 赏特性,而且植物形成的立面很好地组织了河面 空间,使整体空间开合有度的、收放自如。如天 妃宫的护城河,沿岸的柳树、枫杨、构树,加以 岸边枝叶婆娑的云南黄馨,形成一条绿色长廊 (如图)。
河在寺庙的周围常常有河环绕,河的两岸多
• (二)均衡与对称
• 寺庙园林的植物配置以自然式均衡配置为主,以凸现寺庙 的庄严与脱俗。一般来说,其主要殿堂的庭院多栽植姿态 挺拔、虬枝古干、叶茂荫浓的树种,如银杏、叶树、香樟、 槐树、榕树等,既可以烘托宗教的肃穆幽玄,又能丰富建 筑物的立面效果。苏州报恩寺中轴线两侧植以香樟形成相 对对称、庄严静穆的艺术效果。 •
•湖
寺庙园林中,水体常常也以湖的形式出现。 如灵谷寺的万工湖(如图)、鹫峰寺白鹭湖等。 湖边的植物景观常以植物季相色彩来衬托水体空 间景观,灵谷寺万工湖,春季春色明媚,桃红柳 绿,枫香、乌桕、榉树、栓皮栎新叶嫩绿一片; 夏天接天莲叶,荷风吹皱;秋季绚丽多彩,枫香、 乌桕、榉树等等色彩斑斓。
• 溪涧
• 许多寺庙在离市区很远的风景名胜区建立,交通 不便,为了维持僧侣道士以及香客们的日常饮食, 需要植物提供蔬菜、果实、柴草等。这样,逐渐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苗圃、菜园、果园和花圃
寺观园林的主要植物及配置
• 寺庙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 • (一)变化与统一
• 变化与统一原理在植物造景中的运用是指植物的 体形、体量、色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相 似性与一致性,给人以变化但又有序的感觉。在 统一的植物群落中搭配不同的植物,可以产生高 低不一、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使统一的主调具 有丰富变化的多样性。在统一原则方面,宁波天 童寺的“二十里松林”、杭州灵隐寺的“九里云 松”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
慧皎《高僧传》 说:“却负香炉 之峰,傍带瀑布 之壑;仍石垒基, 即松栽构,清泉 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 林,森树烟凝, 石径苔生。”
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 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观园林形象地描绘 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 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 人都崇尚自然。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 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 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 ③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 成的园林。
(二)宗教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影响
• 寺观园林和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比,最大的特 点在于它的开放性。 • 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 少楼台烟雨中”,从侧面解说了寺观园林世俗化 的特征。世俗享乐生活渗入宗教苦行生活,宗教 气氛被人间情趣淡化。在寺观中,要实现宗教功 能和世俗的旅游功能的统一。从而,整个神秘的 宗教空间就掺杂了明朗的园林空间。寺观从此不 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观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 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三)协调与对比
• 植物配置应注重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协调, 如北京大觉寺的附属园林,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西南 角依山叠石,设置“领要亭”,四周古木参天,清幽宁静, 错落有致,颇为协调。有时也可运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及明 暗度产生的强烈对比来突出景观主题。
影响寺观园林景观设计的因素
(一)寺观文化对寺观园林气氛的影响 寺观园林一般来说都是和寺观连接在一起的, 出于佛门清净的原因,寺观园林多建在郊区风景 优美的地方,多以山林本身的景色作为衬托。这 类园林通常采用藏而不漏的建筑方式,让园林和 山林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静雅幽邃的气氛效果。 在寺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佛教,道家,儒家思 想,士人文化以其各自经典的思想精髓,影响着 寺观文化的发展形成。寺观园林独特的文化为寺 观园林的气氛奠定了基调。
• 生活供应部分,除方丈、僧房、斋堂、厨房等外,还设
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这些方丈、客房,大多隐于 僻静的部位,带有尺度宜人的小院,院内开凿小池,放置 山石、盆景,构成与寺外园林异趣的庭园小天地。
• 前导香道 长长的香道,在宗教意义上成了从“尘 世”通向“净土”“仙界”的情绪酝酿阶梯,常 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选定 路线,点缀山门、山亭、牌坊、小桥、放生池、 摩崖造象、摩崖题刻等,起着铺垫、渲染宗教气 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 景观佳境的过渡作用,四川乐山大佛寺的香道就 是一个典型。
• 植物的观赏作用
• 自从宋代以来,宗教活动日益繁盛,寺庙园林逐 渐成为公共性质的园林。于是寺庙内开始栽植大 量的名贵花木供人游玩、吟诗作画、寄托思想情 怀,如紫藤、牡丹等名贵长寿花木。寺庙中各种 自然的植物景观与寺庙本身想结合,形成了一种 “寺庙中有园林,园林中有寺庙”的相互依存关系。
• 植物的生产价值
寺观园林景观设计
小组成员:张玲 赵小敏 汪琴 李靖 胡梦茹 张晓阳 宋德强
目录
• • • • • 寺观园林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寺观园林的特点 寺观园林的组群布局 影响寺观园林景观设计的因素 植物对寺庙园林各造园因素的景观 空间构成及作用 • 寺观园林主要植物及配置方法 • 寺观园林实例分析
寺观园林景观的起源与云:“山,骨于石,褥于林,灵于水”, “花间置石,必整玲珑,忌零确叠砌”,在寺庙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中,可以利用堆山等手段结合 植物配置,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效果,或者置 石与植物相配,即能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石重 在表现叠石之美,于假山置石间,点缀屈曲斜倚 之树木,披垂纤细虬之藤萝,起到凸显嶙峋、补 足气势的作用,如栖霞寺植物与千佛崖石窟(如 图),栖霞寺红枫与山石、鸡鸣寺植物与山石 (如图)。另外,阴湿的自然石阶及置石、盘根 等处,为了模拟苍石有时宜置以苔藓地衣,足以 见植物配置的艺术修养。
不仅可室内陈列,还可供室外花木增补之用。许 多殿前楼后往往不建花台,而置大小盆景,以供 观赏,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如喇嘛庙、栖霞寺 (如图)的盆栽。
绿色植物在寺观园林中的作用
• 对寺庙的烘托作用
• 植物可以烘托宗教的神秘色彩,给人以一种庄严 肃穆的感觉,同时还可与寺庙主体建筑相配合,寺 庙中的香道、甬道以及正殿通常栽植树型高大、 树冠浓荫、姿态虬劲的树种,这些树种通常都是一 些长寿的树种,如松柏、银杏、七叶树、香樟等。 但其周围古树名木的存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 使人感到寺庙的古朴。如北京潭柘寺中的柘树, 北京大觉寺的银杏王等。
植物对寺观园林各造园因素的景观空间构成
• 寺庙园林中设置的水体,以“放生池”为主兼有 其他水体形式。“放生”善举源远流长,《列子? 说服篇》载:“邯郸民正旦献鸠于赵简子。简子 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园林中的各类 水体,无论是作为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借助植 物来丰富水体景观空间,使之更富自然情趣,构 筑园林水体景观幽静含蓄的空间基调。植物与寺 庙水体的景观空间构成
• 植物是一种思想寄托
• 在宗教形成的过程中,很多教义和神话传说都与 植物有关。例如佛教中在菩提树和莲花都是不可 缺少的植物。莲花座也是佛教中常见的形式,观 音菩萨就是脚踏莲花宝座。佛教讲求高洁、清心、 正气,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正好是佛教的象 征。道教的教义是治病救人、长生不老,其寻求 的灵丹妙药无非都是从植物中来的。
(三)其它的原因
• 在寺观园林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一些其 它因素的影响。比如,由于寺观园林跨越朝代的 长久的传承特性,僧侣道士一代接一代的精心管 理,景观甚为古朴,形成了悠久古拙的氛围。 • 古庙大刹多保留有较珍贵的宗教文物及其他艺术 品,这些文物也促成了一种古雅的艺术气氛,装 点于园林的自然美景之中。 • 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院的第宅,转化为寺观,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寺观园林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