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事和做人

做事和做人

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一)事实上,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做事或做人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更无需哈姆雷特那样的选择。

家长,亲属,前辈都会告诉我们,干公务员,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只是有时在“比例”和“版本”上会有不同:既有说五分做事、五分做人的,也有说四分做事、六分做人的;更有说“三七”“二八”的。

但另一方面,做事和做人的问题,永远不能忽视。

这个问题不但贯穿于整个公务员职场的始终,而且它是很多矛盾和困难的母问题,在不同时间、场合和条件下,变换着方式出现,考验着每个职场人的智慧。

公考中,“如果你认为领导错了,该怎么做?”“刚到单位工作,找你的电话很多,有一位老同志看不过眼,批评了你,你会怎么做?”之类的题目铺天盖地。

考的就是做事和做人,看你如何把两者拿捏的恰到好处,看你为人处事是否经验老道。

有甚者,也有直接拿“做事和做人”作考题,考察深入思考的,足见其重要性。

所以,做事和做人,是一个既浅显又重要的题目。

今天不过多展开,不然几万字的文章也招架不住。

我只从年轻公务员初入职场面临的形势来分析,说三个问题。

问题一:年轻公务员要不要做事?答案:要做。

理由:做事可以增长能力,巩固职场地位,进入领导视野。

不要以为这个答案天经地义,得来容易。

实际上也有很多干扰,最著名的,就是“多做多错”论断。

我最早听到这一理论,来自于是七年前,公务员初任培训班上,省行政学院的老师的谆谆教导,可见“权威”。

该论断认为,年轻公务员职场路上,最重要的是领导对你的好印象,然而做错事会大大减少印象分,根据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理,工作后还是以少做事或不做事为妙。

这种说法,既有道理,更有市场,不少人身体力行,从而形成了公务员职场特别是机关“不惹事、不揽事、不做事”的休闲阶层。

实话实说,我也曾经信服于这个理论,但现在却抛弃了它,成为了干事派。

一方面,我常常嘲笑自己的“辛苦命”,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理由:一、事情不做,却仍然存在,事情没做好的直接压力要领导承担。

大部分人都不做,愿意做、做得好的人就进入了领导视野。

二、能力是取仕的标准之一。

而能力、经验和心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从做事的经历中得来。

很多东西切身体会更深。

立足于混,能力不增长,机会就难把握。

考试能考过别人吗,给你关键的工作,你能胜任吗?三、不做事,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人,把精力转到处关系上来。

但年轻公务员白手起家,资金和社会资源相对缺乏,没有物质基础,无法保证做人和处关系方面超越他人。

事实上,做人是一个很长期的事,职场有其规则,而领导和同事也有其自己的尺度和原则。

我见过不少人在努力后,为人方面趋于完善,但仍然陷入瓶颈,难有突破性成长。

四、多做的确多错,但会有改进。

职场中,不是所有的领导都能影响你的命运,也不是所有领导你都得给他完美无缺的好印像。

你要做的是,面对能够影响你命运的人,来展示你的完美,而这种关键的完美,是建立在之前无数失误和改进的基础上的。

当然,我仍要吸收“多做多错”论断的可取之处,最后引申出两个问题,A、做什么事;B、怎么做事。

B问题最后再说。

先说做什么的问题。

做什么? 年轻公务员在职场,重在基础,志在长远,做事既要看其效果,也要明其收益;既不能啥也不做、浪费时光,也要明白过犹不及,亢龙有悔的道理:我见过很多刚到机关来的年轻人,血气方刚,非常努力,啥事都往身上揽,自己的活、人家的活都抢着做,领导、同事的要求和请求全都接受,从文字、杂役到打开水、倒垃圾都积极承担。

结果是累的够呛、死的很惨。

累是因为弦绷得太紧,时间一长,自己撑不住;死是因为做事过程中,过于积极,影响他人,关系失败,落得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所以年轻公务员职场做事,要有选择,明分寸,重把握。

就我看来,三类事情要做好。

一是日常工作。

为职责所在,拿工资所必须付出的劳动。

二是领导关注关心的事。

一般工作领导也关心,但这里所说的是紧急的,重大的,领导面临较大压力,需要付出超常规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

比如某一次重要会议、文件,比如说重要的政治活动或重要接待任务等等,我们就得认真重视,确保无误,就要亲力亲为,反复修改,加班吃盒饭等等等等。

三是有助于个人能力增长的事情。

比如空闲时候,自己私下练手,发表一些理论文章;或是像我这样,参加一些公务员的考务活动,通过考察别人,来增长自己的经验。

第六章:做事和做人,what’s the question?(二)问题二:年轻公务员要不要做人?答案:更要做。

这个答案只比要不要做事的多出一个“更”字,但对职场的影响,却非一个字可以概括。

大概有四个原因:比做事的影响更加深远,年轻公务员在职场上,很多机会是别人,特别是领导给你的。

而人和人相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总是从陌生防备到信任认可。

别人只有认可你、信任你,才能给你机会。

所以,让别人认可和信任,则是做人的主要目的。

同时,一件事情做好了,大家夸奖你“有能力有作为”但随着事情结束,这种好评也就随风而逝不能持久;但如果你有自己的人缘、人格魅力或是个人名片,大家提起来你,就说“这个小伙子(小姑娘)不错,诚实、热情、灵活、肯干、认真。

等等等等”,这种财富是非常巨大的。

二、公务员职场大部分事情是需要协作的,如果不会做人,对做事的打击是致命的,做事失败对职场发展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这和打篮球是一个道理,饶是姚明个子、高技术好又有血性,队友不传球给他也是白搭。

而且公务员职场还有个特性,事情失败一般都要找个责任人,而责任人的确定,大多是看人多的一方怎么说。

很多人伤就伤在这儿。

最典型的例子是这样的流程:1、某A一心为公,想把事情做好。

2、在这个过程中过于投入,没有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3、其他人觉得此人不懂事,有反感,然后通过种种诸如“磨洋工、找借口”之类的方法敷衍他,甚至“说坏话、设陷阱”陷害他。

4、该工作失败。

5、上级调查,大家众口一词,说失败主要由A造成。

6、A承担责任,身心俱伤,万念俱灰。

如果说A真的有错,那就错在不会做人上。

以上的例子,A处于办事主导地位,在协办的位置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公务员职场,要牢记的是:如果做一件事,不能把事做好、而人又满意,这事就不算成功。

历史记载,曾国藩在江西官场处处碰壁,于丁巳、戊午两年“大悔大悟”,最后明白“大柔非柔,至刚非刚”的道理,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三、不需要协作的事情,也需要做人来创造外围环境。

曾经遇到一些“功利心”很强的同学,非常认真的和我讨论这个问题。

他们说,我白手起家,无牵无挂,不用考虑很多,只要能力练强,最后专门找选调考试的机会,考过即可升级,何须管那么多?的确,考试这个事,完全在于自己能力,无须别人协作。

但是,仍有很多事情要靠做人完成,我常常回一窜连问:1、你考试需不需要时间复习,如果这时直接领导派很多事给你怎么办?2、你考试要不要汇报人事部门,如果考外单位领导不批怎么办?3、恰恰在你考试的几天,领导安排你出差怎么办?4、就算你考上了,组织人事部门一般都要进行考核和公示,考核时有人说你坏话,公示时有人写你的来信怎么办?5、如果你考不上,但大家都知道你有去心,算你为另类,评价为“这小子不好好工作”,又该如何对待?所以,面对以上一切不利因素,预防比补救好。

而如何预防,就靠做人。

如果大家认可你、信任你、关心你、爱护你,领导自然会留出时间给你复习,同事们自然会帮你顶住工作,人事部门就顺利盖章,考核和公示也就一片好评。

四、越想做事的人,越想上进的人,就越要花时间和力气来做人。

我常常说,做公务员容易,做好公务员难。

这是有切身感受的。

职场规则导致公务员是个守易攻难的职业,做公务员,如果你糊着过,不求突出,学着偷懒,稍稍玲珑圆滑,只求安稳无事,会过的非常快乐而安逸;如果你想上进,无论是精益求精的把本职做好,还是致力于谋求个人进步,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这样的现状也导致了公务员职场中,大部分人都安于现状,而少数上进而认真的人,由于扎眼,由于少数人的不好的心态,由于自己的不注意,就很容易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的老话。

所以,一个在内心深处想突出自己的人,则需要外在更加隐忍、随和和内敛;这种内外不一的矛盾,也就是情商的本质。

说说子问题,“做什么人”和“怎么做人”。

第一个问题和人生理想、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有关;好在公务员职场的空间是越做越大,你想做于谦、曾国藩或是韦小宝都可以,以周总理、温总理、吴仪、希拉里、撒切尔夫人为目标也没有问题。

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人,我则希望大家,能够将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就像金庸先生当年在《神雕》中,借着郭靖的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

至于“怎么做人”更是一项艺术。

只能浅谈自己的认识:既做自己又做他人。

做自己,练强内功,增长能力;做他人,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当然,这只是原则和基调,一切都需要结合实际,随机应变。

如果日后有空,我另写一贴,细细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第九章对手和朋友,谁是谁的谁的谁。

(一)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

历来如此,哪都一样。

年轻公务员在职场上除领导是否信任,工作能否上手之外的第三挑战,就是能否融入圈子,和同事和谐共事。

我们尤其需要老同志的指点、帮助、认可和口碑。

如果受到排挤,工作无协助有掣肘,职场发展受限是一方面,心理压力则巨大而无形的,绝对是件很郁闷的事。

出现这样的结果,无非内因外因。

外因,遇人不淑,碰上特别奇怪特别个性的人;内因,为人处世功夫不到,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导致大家对你的评价下降。

据我看来,或许后者占的比例还大一些,正如楼2279楼,小五妹妹的发言。

“感谢楼主,我是一个女孩子,去年刚毕业,进入一家国企,多少和公务员也有点像吧!对于你讲的“场”理论,颇为感慨,也因为自己太过于重视“官场之道”吃了很大亏。

刚进去把自己的所谓本地人脉好好挖掘了一下:亲戚是市里重要领导、县里各部门领导,同学中家长很多是我所在的市的各要害部门领导、各行业的佼佼者,同学中有混的很好的。

作为一个女孩子,我也不知怎么我有这么重的…歪脑筋‟。

后来,我就老想着该怎么拉关系,该怎么请人吃饭、该怎么送礼、该怎么走后门,结果发现这样让很多人瞧不起我。

我父母是农民,从小生活在一个老实、憨厚的家庭氛围中,所以当我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用来搞这些的时候,自己的的整个状态、言行、举止肯定不是那种很自然的状态。

我又不是很会和人沟通,也不会怎么在办公室处。

所以,一年下来,弄得一团糟。

领导不赏识、层层把我往下层掉;同事中不合群,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原来关系不错的同学暖房,根本不通知我。

自己的一切似乎都被这种“官场厚黑学”搅的乌七八糟。

”应该说,这件事情还是和小五妹妹人生历练不够,对机关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足有关。

相信出身公务员家庭的人,较少犯类似的错误。

我刚刚入职的时候,曾经和一位老大哥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和人相处,首要解决的是四个字:摆正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