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的解剖及MRI检查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300192
窦。 1.3 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垂体前叶约占垂体的 3 / 4,主要由腺上皮细胞构成,细胞 类型多。按细胞的组织学染色情况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 细胞、嫌色细胞。垂 体 前 叶 嗜 酸 性 细 胞 分 泌 生 长 激 素、催 乳 素;嗜碱性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激素、促甲状腺 激素、促黄体激素和促卵泡激素;嫌色细胞无内分泌功能。
垂体各径线的测量:在正中矢状位 T1WI 片上测量垂体 中央高径和最大长径,在冠状位片上测量垂体宽径。垂体体 积的计算方法,一般按椭圆体的计算公式—1 / 2(长径 X 高径 X 宽径)。垂体的体积随年龄增长有减小的趋势,表现为高 径和宽径的减 小,而 长 径 随 年 龄 无 明 显 变 化。 Terano[5]等 测 量结果:中青年人垂体高径 6 . 2mm、宽径 13 . 9mm、长径10 . 1 mm,体积 426 . 7mm3;老年垂体高径 4 . 9mm、宽径 11 . 2mm、长 径 10 . 4mm,体积 281 . 8mm3。垂体体积随年龄变化的回归方 程:y = - 2 . 94X + 52(6 r = 0 . 55,! < 0 . 01)。
二维扫描技术中为避免交叉伪影而常采用厚层扫描,易 导致小病变遗漏。为更好地显示小病变,可采用三维快速梯 度回波成像无层间距扫描技术。技术参数为:TR / TE30 / 9,层 厚 0 . 75mm,间隔为重叠层厚的 10% ,40 层,平均激励次数 2 次,矩阵 192 X 256,FOV18cm,翻转角 20 。 3 正常垂体的 MRI 表现 3 . 1 正常垂体的常规 MRI 表现
垂体柄是自第三脑室的下丘脑到垂体上缘中部间的线
状结构,在常规 T1WI、T2WI 上信号强度同垂体;增强扫描垂 体柄明显均一强化。冠状位上其走行一般居中,但有时可略
偏斜;矢状位上其自后上向前下斜行;轴位上,垂体柄位于鞍
上池中部、视交叉的后方,呈类圆形,近正中隆起段比插入部
略粗。垂体柄的直径约 2 . 5 ~ 3 . 5mm,而插入部的直径为 2 . 0
~ 25mm,超过上述数值视为异常。
3 . 2 正常垂体的动态 MRI 表现
垂体的动态 增 强 表 现 可 反 应 垂 体 的 血 供 情 况。 动 态 扫
描时对比剂首先到达垂体后叶,而后到达漏斗干,最后到达
垂体前叶。正常 情 况 下,垂 体 后 叶 由 垂 体 下 动 脉 直 接 供 血,
漏斗干由垂体上动脉供血,垂体前叶由垂体门静脉供血。相
人垂体后叶开始强化时间延迟 4 . 5 ~ 9 . 2s,且强化持续时间
延长,可达 23s;同时垂体前叶强化延长 32 . 2 ~ 64 . 4s。有垂体
强化延迟的 CDI 患者有可能发展为垂体前叶功能低下,且垂
体体积减小。故垂体动态 MRI 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当神经垂体柄先天性发育不良时,垂体前叶完全强化时间延
对于供应漏斗干的垂体上动脉而言,垂体下动脉发出的部位
在颈内动脉的更近心端,因此,垂体后叶强化早于漏斗干,而
由门脉供血的垂体前叶强化最迟。以前文献中,对垂体强化 时间的定义含糊不清,Maglnie[9]将直窦作为垂体结构强化时
间的一个可靠的时间参考点。正常情况下,直窦与垂体后叶
同时强化,强化在注射对比剂后第 9 . 2 ~ 18 . 5s,垂体前叶完
矢状位 T1WI 上,垂体后叶呈短 T1 高信号。关于垂体后 叶高信号(Posterior pituitary briglt signaI,PBS)形成的机制,目 前多数学者[8]认为 PBS 与垂体后叶贮藏的运载垂体后叶激 素的蛋白 - 肽类复合物有关。许多学者将 PBS 消失作为尿 崩症的表现。但在正常人群大约有 10%(0 ~ 20%)缺乏 PBS, 且随年龄增长 PBS 的检出率有所下降。Terano 等观察了 59 例老年人(年龄 70 ~ 85 岁,平均 82 岁),29% 缺乏 PBS;对照组 为 41 例中青年人(年龄 19 ~ 59 岁,平均 34 岁),PBS 显示率为 100%。因此,在解释 PBS 缺乏时,应慎重。正常人 PBS 不显 示的原因,主要包括成像技术(如扫描的角度、层厚、鞍背脂 肪信号的干扰等)和垂体腺解剖变异(如垂体后叶体积太小 或位置异常)。 3 . 1 . 3 正常垂体柄的 MRI 表现
迟 32 . 2 ~ 41 . 4s。 Maglnie[10]报道 4 例 CDI 病人垂体后叶延迟强化提示垂
体血供异常,其中 3 例垂体柄增粗。他认为垂体柄的异常可
全强化的时间为 22 . 2 ~ 25 . 9(s < 30s)。关于静脉窦与垂体后
叶同时强化的原因,Maglnie 认为可能与大口径的静脉血流
速度比细小的垂体下动脉的灌注更快有关。
垂体后叶强化开始时间超过 20s,垂体前叶强化开始时
间超过 30s,即 提 示 垂 体 动 脉 和 门 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脉 的 血 管 结 构 异 常。 Maglnie[10]发现中枢性尿崩症(centraI diabetes insipidus,CDI)病
1 垂体的解剖、血液循环和内分泌功能 垂体(hypophsysis / pituitary giand)位于中颅窝底蝶鞍内,借 垂体柄与丘脑下部相连。垂体被鞍隔分为鞍隔上部和鞍隔 下部。垂体柄在 鞍 隔 上 部,鞍 隔 下 部 是 内 分 泌 的 主 要 部 分, 呈横椭圆形,外面包以由硬膜构成的被囊。 1 . 1 垂体的解剖[1] 根据垂体的发生和结构特点,可将其分成腺垂体(adenohypophysis)和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两大部分。腺垂体包 括:远侧部、结 节 部 和 中 间 部。神 经 垂 体 包 括:神 经 部、漏 斗 干和正中隆起。神经垂体含有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似的垂体 细胞和从丘脑下部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一般将结节 部和远侧部合称为垂体前叶,中间部和神经部合称为垂体后 叶,漏斗干 和 正 中 隆 起 合 称 为 漏 斗( infundibuium),结 节 部 包 绕漏斗干合称为垂体柄(pituitary staik,PS)。 文献报道[2]国人断面标本的垂体柄从后上斜向内下,类 似圆柱型,上端粗与丘脑相连,下端细插入垂体上缘,从上向 下均匀变细,断面标本测得垂体柄插入垂体上缘中后 1 / 3 占 94% 。垂体柄视交叉处的横径为 3 . 08mm,插入处的横径为 2 . 00mm。 1.2 垂体的血供 垂体动脉包 括 垂 体 上 动 脉 和 垂 体 下 动 脉。垂 体 上 动 脉 由脑底 Wiiiis 环发出,多数学者认为其不是单支,平均支数 2 .2 支(1 ~ 5 支),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和垂体柄上部,有一支 小梁动脉达垂体远侧部。垂体下动脉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发出或起自颈内动脉脑膜垂体干,分内、外支,主要分布在垂 体后叶和垂 体 柄 下 部,入 垂 体 后,与 对 侧 垂 体 下 动 脉 吻 合。 垂体上、下动脉间有吻合。 垂体门静脉(hypophyseai portai system)是下丘脑分泌的调 节垂体激素的各种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到达垂体远侧部的 直接通道。垂体门静脉是指正中隆起和漏斗干区域的毛细 血管网汇集而成的若干小静脉,其下行至垂体远侧部,按其 行程分为长门静脉和短门静脉;而后在垂体远侧部其再次形 成毛细血管网。第二次毛细血管网汇集才形成垂体静脉。 垂体静脉有数 条,很 短,出 腺 体 后 立 即 注 入 邻 近 的 静 脉
常规 T1WI、T2WI 上,正常垂体前叶组织表现为与大脑皮 质相同的信号强度;垂体后叶组织表现为短 T1 等 T2 信号,与
解剖与临床 2004 年第 9 卷第 2 期 Anatomy and CIinics VoI . 9 No. 2
125
脂肪组织表现近似,但 T1 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不受影响。 增强 MRI 扫描垂体组织明显均一强化,不能区分前、后叶。 3.1.1 正常垂体的形态和大小
需要指出,由于 在 垂 体 与 蝶 窦 间 存 在 气 体 界 面,局 部 共 振频率漂移导致大量磁敏感性伪影(鞍底区高信号)和几何 变形(蝶窦的“尖头型”或“双尖头型”变形),加之鞍底和鞍背 的松质骨内脂肪组织形成的化学位移伪影,均可干扰垂体微 小病变的检出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磁敏感性伪影和化学 位移伪影取决于扫描的采样频带宽度、主磁场方向及蝶窦分 隔的表现。Sakurai 等[7]用体模证实扫描的采样带宽愈窄,磁 敏感性伪影愈重,化学位移的程度愈明显,但图像的信噪比 高。化学位移的方向指向读出梯度场的方向,上述伪影在梯 度回波序列比自旋回波序列更明显,高场强 MR 机尤甚。 3.1.2 垂体后叶高信号
FSE 序列:TR / TE / NEX = 567 / 14 / 2,回 波 链 长 度 8,层 厚 3mm,间隔 0 . 3mm,FOV20cm,距阵 192 X 256,扫描 3 层,每帧图 像的实际采集时间为 29s。ROI 为 1 ~ 2mm2。
Turbo - FLASH 序列:TR / TE / Fiip 6 . 5 / 3 / 8,TI 600ms,激励 1 次,层厚 6 ~ 10mm。矩阵 128 X 128,FOV 25cm,每帧采集时 间 3 . 7 ~ 4 . 6s,在 90s 内共获 20 帧图像,每帧间隔 1 ~ 2s。Gd - DTPA 0 . 1mmoi / kg,注射流率 2 ~ 3mi / s。 2 . 3 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成像[4]
在正中矢状位 T1WI 上,以鞍结节和后床突连线为参照, 按垂体上缘的形态和垂体高度将正常垂体分为 3 型:A 型, 垂体上缘轻度上凸或平直;B 型,垂体上缘轻度下凹,垂体高 度 > 3mm;C 型,垂体上缘明显下凹,垂体高度 < 3mm,称为 “空蝶鞍”。随着年龄增长,垂体的形态有从 A 型向 B 型演变 的趋势,并且在老年人 C 型比例增加,这种由 A 型向 B 型及 C 型演变的趋势属于正常生理性老化过程。根据 Terano[5]研 究,A 型垂体,在青年人多见,占 73% ,在老年人为 41% ;B 型 垂体,老年人比中青年多见,前者为 41% 而后者仅占 27% ;C 型垂体,在老年人中比例增多,可达 19% ,且女性多于男性。 由于“空蝶鞍”的诊断标准不同,所以报道的尸检“空蝶鞍”的 发现率差异较大,为 5% ~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