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
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
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
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
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园主的精神境界有关。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
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沧浪园等。
他们都是园林的代表。
透过他们你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也能发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义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时间:2009年12月10日来源:和讯博客作者:紫兰有约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是很高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
所以,园林中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文人画为蓝本,参与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
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详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它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了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怎样融合?怎样协调?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其自然,无论在布局上、形态上或色彩上都要顺其自然。
从颐和园具体情况来看,它做到了。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诗情画意为强调意境,造园如同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最好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境界。
所以评论一个园林不仅要看它的景致如何优美, 还要看有否幽深的诗情画意,,能否寓情、寓意於景,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
造园者, 布景造园以表达自己或园主人的某种意愿.所以古典园林的每一个景点或景区都是经过精密构思蕴蓄着一定的诗情画意.如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青晏舫则表示江山永固,寓意与私家园林不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三、园中有园的手法“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
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
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
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
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
四、建筑为主的组景作为一个园林,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必须有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以达到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目的。
为此,园林中必须建造相应的建筑:可望——亭、台、楼、阁;可行——廊、路可游——桥、水榭;可居——厅、堂、斋、室。
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
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五、因地制宜的处理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
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组合在一起。
清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无论是造园理论还是造园实践都达到前朝所没有的高度和水平,造园理论、造园手法、造园技艺也都臻于成熟,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造园家。
比如对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花树都有独特见解的李渔;采用山水花卉画的构图来设计园林布局的张涟;乾嘉平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等。
清朝园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江南园林主要是以苏州的网师园最有名气,网师园以小巧精美、舒适著称,是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宋宗元在南宋侍郎史飞志万卷堂的故址上兴建起来的。
作为一个典型的住宅园林,网师园由宅居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占地虽然不足十亩,但安排相当紧凑,故能给人迂回不尽之感。
园林与住宅由一堵粉墙隔开,环绕一池碧水。
池岸用黄石垒成形状各异的洞穴,池水涓涓,登山临水,见天光山色、花木亭阁映于水中,虚实呼应,妙趣横生。
1979年,以该园的殿春移庭院为蓝本设计创造的明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之后,网师园的盛名更是远播重洋。
皇家园林的代表则是占地290公顷的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由于慈禧太后长期住在园中,不时召见臣僚、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兼有宫苑双重功能,其布局和风格也就存在着差异。
作为皇家宫苑,颐和园千姿百态的各种建筑物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几乎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形式,仅粗略的记载,已见殿、台、楼、亭、阁、轩、塔、坊、桥、戏台、月台、回廊等十余种形式,其中如排云殿之宏伟、转轮藏之奇异、宝云阁之坚固、众香界之高耸、十七孔桥之美丽等,都令人赞叹不已。
清朝园林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代晚期,随着中西方接触的增多,中国古典园林也渗入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西洋建筑的某些形式开始在沿海一些城镇园林中出现。
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北京宫苑长春园中就已经建有西洋楼,其中包括六幢欧洲罗可可风格的建筑物、若干园林小品等,不过它们是由当时来华的西洋传教士设计并督造的,而且集中在园北一隅,以示与中国园林迥然有别。
而晚清建于上海的愚园、徐园,则代表中国古典园林本身风格上的演变。
它们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文化、有意标新立异的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
愚园将球场、弹子房引入园林,可谓洋为中用,徐园的当门广庭在布局上就改变了中国园林含蓄深藏的固有格式,而赌棋处、风车、吸水机和喷水机更是把西洋文化和西洋机械展示于众人面前。
不过,在总体风貌上,它们没有抛弃摹写自然的山水式园林格局,愚园的假山、石笋、水池、亭榭,徐园的竹径、山洞、烟波画船都还是传统的延续,都还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