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
第八章 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
• 进攻试剂带正荷或带部分正电荷与烯烃接近,与烯烃形成碳正 离子,试剂上的孤电子对所占轨道,与碳正离子轨道重叠,形 成环正离子,如:
X C
+ C
X C
+ C C
+ X C
碳正离子
卤原子的孤电子所占轨 道与碳正离子轨道重叠
环正离子 环卤鎓离子
反式加成:试剂带负电荷的部分从环正离子背后进攻碳,发 生SN2反应,得到反式加成产物。
异丁烯 isobutylene
烯丙基氯 allylchloride
三、烯烃的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1、基本与烷烃相似,不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密度小于1;每 增加一个碳,沸点升高20~30℃。
2、与烷烃不同点: ⑴密度 :小于1,但比相应烷烃大,为什么? 可从轨道杂化中的 s 成分来解释: 轨道: p sp3 sp2 sp s 成分: 0 ¼ 1/3 ½ s 成分越多,意味着轨道的电负性越大,键长缩短,体积缩小,密度 增大。例如: ① H—— C( sp3) H—— C ( sp2) H—— C (sp ) 109pm > 107. 9pm > 105.7pm ② CH3 - CH3 154pm CH3CH = CH2 151pm CH3C ≡ CH 145.6pm
I
-
H I
C
• (a)反应有立体选择性:生成更稳定的反式加成产物:
+ CH3 CH3
HBr
H3C H
Br CH3
+ —
(b)反应有区域选择性:Markovnikov 规则-氢原子加在含氢多的碳上
X + HX H + HX X (2) H (1)
H H C H C H (3)
H C H H CH3
F F C F
CH
2
_
+ CH2 + HX 1
F3C
CH2
CH2 + X-
+
F3CCH2CH2 X
由于双键上电子云密度降低,亲电加成的速度减慢。
• 如烯烃双键碳上含有X,O,N等具有孤电子对的原子或基团,加成产物仍 符合马氏规则,如: • Cl-CH=CH2 + HCl → Cl2CHCH3
Br
总的结果,得到一对外消旋体。
Br
(x)
⑵氯与1-苯基丙烯加成:离子对中间体或碳正离子中间体, 顺式加成的比例升高
H
反式加成产物 CH3 Br2-CCl4 Cl2-CCl4 83% 32%
顺式加成产物 17% 68%
H
C6H5
(Z)-1-苯丙烯
• 溴原子比氯原子电负性小,体积大,溴原子的孤电子对轨道容易与碳正 离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环正离子:
• 这些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所占轨道,可以与碳的带正电荷的p轨道共轭,如
•
+ + X CH
2
+ CH3 X CH2 CH2
CH2 1
X
CH2
卤素:共轭效应决定加成反应的方向,吸电子效应决定加成反应的速率, 卤 原子吸电子效应大于共轭效应,使双键碳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因 此氯乙烯的加成反应比乙烯慢。
氧、氮原子吸电子诱导效应小于给电子共轭效应,其加成速率与乙烯比较, 会大大提高。一般含氮基团比含氧基团更快。
>
>
CH2= C - C ≡ CH 143.2pm
CH ≡ C - C ≡ CH > 137.4pm
⑵折光率 : 比烷烃大,为什么?
n=
v0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v (光在介质中的速度)
由于烯烃 π 键的影响,使光的速度减慢,折光率就增大。折光率对纯的 有机化合物来说是恒定的,因此,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 ⑶比烷烃易极化,为什么? 原因是s成分多,电负性强,较易极化,成 为有偶极矩的分子。根据碳原子的杂化理论,在 spn 杂化轨道中,n的数值 越小,s 的性质越强。由于 s 电子靠近原子核,它比 p 电子与原子核结合 得更紧密,n 越小,轨道的电负性越大。电负性大小次序如下: s > sp > sp2 > sp2 > sp3 > p 以丙稀为例,甲基与双键碳原子相连的键易于极化,键电子偏向于sp2碳原 子形成偶极,负极指向双键,正极位于甲基一边。因此,当烷基与不饱和 碳原子相连时,由于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成为给电子基团。
(2)加硫酸:在冷(0℃左右)时,硫酸与烯烃加成形成硫酸氢酯,后 者加热水解得醇(间接水合法),反应式如下:
C C + H2 SO4 0℃ C H C H2O Δ C H C OH
OSO2OH
硫酸氢酯
特点:①双键碳上如有给电子基团(如烷基),可用较稀浓度的硫酸
②加成产物符合马氏规则
烯烃的反应
一、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带正电的原子或基团进攻不饱和 键而引起的加成反应
• 1、与卤素加成: 环正离子中间体,反式加成。 • • ⑴ 加溴: CH2=CH2 + Br2 → Br CH2CH2Br • • (a)亲电加成的证据:
烯烃
Br
相对速率
1
2
10.4
14
3.4
< 0.04
烷基:给电子的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苯环:通过共轭体系起给电子作用;
H 2O
Br + Br
-
Br OH Br + Br Br OH
+ Br2
H2O,Cl
Br
+ Cl
+ Br2
CH3OH
Br + Br
Br OCH3
三个反应中均有1,2-二溴乙烷,说明第一步均是Br+与烯烃的加成; 第二步是反应体系中的各种负离子进行加成。
(c)立体选择性(stereoselective)反应
两个p轨道最大限度地重叠
两个p轨道重叠形成 π 键
B C A C
B A
A C B
B A
A C B C
B A
半扭曲型的过渡态 顺、反异构体之间互相转换
键能及其顺反异构体
• C=C 平均键能 610.9kJmol-1 • C-C 平均键能 347.3 kJmol-1 • π键的键能 263.2 kJmol-1 • 烯烃顺反转化 ≈ 500° 即 > 263.2 kJmol-1 的活化能,故顺反不易转 化。 • 一般反型比顺型稳定,如反-2-丁烯比顺-2-丁烯稳定4.6 kJmol-1 :
烷基能稳定烯烃: 二元取代烯烃比一元取代烯烃稳定8.3~12.5 kJmol-1, 1-丁烯(ΔHf°=-0.84 kJmol-1), 顺-2-丁烯( ΔHf°=-7.9kJmol-1 ), 反-2-丁烯( ΔHf°=-12.5 kJmol-1 )稳定性逐步增大。
键长和键角
134pm C 110pm C H 121.6° 乙烯
例如:溴与(Z)-2-丁烯加成,得到 > 99%的苏型外消旋体:
•
赤型和苏型这两个名称来源于赤藓糖和苏阿糖,它们是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糖, 其构型分别如下:
CHO H H OH OH CH2OH 赤藓糖 CHO HO H H OH CH2OH 苏阿糖 H HO HO HO
CHO H H CH2OH 或 H HO
b. December 22, 1838, Nizhny Novgorod, Russia; d. February 1904, Moscow, Russia
“This is known as the Markovnikov Rule which he developed in 1869. Since he refused to publish in a foreign language, these findings were unknown outside of Russia until 1889.”
H
H 116.7 ° H
H 110pm C H H 154pm C
H
H
109.5 ° H
乙烷
二、烯烃的命名 (Nomenclature of Alkenes)
• 1、普通命名法 英文命名时将烷中的词尾 ane 改成 ene
乙烯 ethylene Cl 乙烯基氯 vinylchloride
丙烯 propylene Cl
CH3 C C H
H
R C C
H
H
H
H
μ=0.35D
μ=0.35~0.37D
CH3 C C CH3
H
CH3 C C
H
H
H
CH3 μ=0 D
μ=0.33D 顺-2-丁烯(Z型) 沸点,4℃ 熔点,-138.9℃
反-2-丁烯(E型) 沸点,1℃ 熔点,-105.6℃
H C
Cl
H C
Cl
370 pm(氯核距) C H Cl Cl C
Cl CH3 83%
CH3 CH3 C
H
CH3 CH CH2 HCl CH 3 C
H
CH3 Cl + CH CH3 CH3 C
H
CH
CH3
正碳离子重排 负氢重排 2° 3° CH3
40% CH3 CH3 C Cl CH
H
说明反应是通过碳正 离子进行的。
CH3
C +
CH
H
CH3
CH3
60%
Vladimir Vasilevich MARKOVNIKOV
• (c)重排反应:
CH3 CH3 C CH CH2 HCl CH3 CH3 C CH3 正碳离子重排 2° 3° 烷基重排 CH3 CH3 C + CH CH3 CH3 Cl- CH3 + CH CH3 Cl
-
CH3 Cl CH3 C CH3 17% CH3 C CH CH3 CH 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