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2016年9月—2019年7月)
一、我校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色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习惯从小养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为今后的人生积累一笔无形的财富,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据有关资料显示,各国对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
如日本设立的“道德实践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主要性。
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礼仪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它将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积淀的传统礼仪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
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评价的多元化,如何将文明礼仪之花植入学生的心灵,变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言行举止,意义也就显得更为深远。
为此,要以学校为主导,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主课堂作用,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认真做好文明礼仪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中学,但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较深,存在着行为习惯随意,自我约束弱化的现象,为学校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这为我们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形成自身特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校进行“学生行为习惯习惯养成教育”特色建设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分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人格素质如何,就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未来的人们能否适应这个社会,能否为这个社会作贡献,最根本的问题不但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掌握的多少,而且还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这个社会的健全人格。
而健全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包括道德品质。
道德又包括很多,其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传统美德又是很重要的内容。
我校现有10个班,学生304余人,在校教职工5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综合素质高,具备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师资力量。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已是全体教师的共识。
多年来,我校旨在传承、弘扬中华礼仪文化,秉承“勤奋自强、立志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校训,本着“以人为本,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特色管理,从良好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方法,构建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研究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够使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温馨、和睦、幸福;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现在农村学校所面对的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缺失,随着改革的更加深入,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增加,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
面对如此的教育形势,因此,早在2010年2月开始,我校已先行制定了学校的特色办学主攻方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师生的观念得到了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大为改善,已经向着我们预期的目标前进。
所有的条件表明,创建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的特色学校,我们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创建更高的目标是切实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
三、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强临平中学全员管理值勤制度建设,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培养我校全体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和基本的卫生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全体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使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
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等。
(二)具体目标
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要内容,坚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监督评定卡制度,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为重点,对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好学上进,文明知礼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阶段: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2016年9月—2017年7月)
1、举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动员大会。
2、全校各班举行“文明承诺一句话”活动,全校师生针对文明行为的某个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诺,写下来在全班公布,同时把这些承诺以班级为单位发布在各班的公示栏,一边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监督。
3、各班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活动。
4、举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会,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从文明的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根本性的渗透。
5、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会,进行大讨论。
第二阶段:体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2017年9月—2018年7月)
1、举行一次校园文明习惯知识竞赛活动。
2、进行一次“文明礼仪手抄报”大汇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礼仪内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开展“良好行为习惯伴我行”践行活动。
①、从最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我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
④、从日常生活中各种习惯的养成入手开展“文明习惯伴我行”活动。
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践行良好行为习惯开始,然后扩大到社交礼仪,在此过程中做到躬行、内省,全面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素养。
第三阶段:收获良好行为习惯。
(2018年9月—2019年7月)
1、开展“文明之星”评选活动。
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年度的“文明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文明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2、开展“文明之星”表彰会。
3、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检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
4、汇总材料,通过成果验收。
四、具体措施
1、成立由校长王同行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李建廷为副组长,其团总支负责人和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认识到位,规划到位,措施配套,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2、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专门研究,制订出具体的行为习惯教育系列活动方案,并抓好宣传和落实,促使全体师生明确目标和具体做法。
3、重视规章制度建设,重视教师主导作用,重视营造良好行为习惯氛围。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让校园中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的利用,让每一堵墙都说话,让静态的走廊、墙壁、围墙都成为活生生的大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五、实施保障
1、学校成立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
2、充分发挥全员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坚持行为习惯日查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各班要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班情,拟定出自己班级实施的具体方案,形式多样,凸现特色。
要作好记录,每阶段有一份主题活动设计及活动后的感想。
4、加强师德建设,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5、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通过倡议书、宣传栏、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6、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要长抓不懈,寓行为教育于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寓行为习惯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最终形成好学上进,文明知礼的良好校风。
书院街道办事处临平中学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