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寒假社会实践作业实践调查报告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寒假行这是第二个寒假了,所以,一切都已经是比较熟悉了。

没有第一个寒假的青涩和懵懂,做事情也就有了一定的成熟度。

不会想到便不顾一切就开始着手干。

所以在今年寒假我去做了一件有准备的事情。

既然有准备,那就有准备的时间。

在大二的上半期,我在周末做家教兼职,这不仅可以为自己挣一些零花钱,更能够让我得到更多比钱更多的东西。

比如在这过程中,我可以提前了解到课改后的书本知识更改情况。

我觉得,这个对于一个师范生来讲是很重要的。

毕竟,2011级的师范生高中毕业后,国家就实行了课改。

对于课改后的情况不是很清楚,而师范生最终大多是走上三尺讲台的。

提前了解应该很有必要。

看见现在的就业形势,以及现在的我所在的师范院校并不是国家认定的那几所重点高校,我无法就这样简单的和其同辈竞争,虽然这不是一定能为我以后就业做许多的准备,但我是不会把任意可以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机会放走的。

所以我想借助寒暑假的时间多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于是我准备在这个假期去做辅导老师。

经过同学介绍,我和一家辅导机构达成协议,期末之后对方就联系我。

但事与愿违,时间到了后对方并没有主动联系我。

正在这时候第0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我的同学送来了机会,他邀请我和他办一个寒假补习班。

我答应了他。

不是因为这边没有着落,而是在于他在暑假办过暑假补习班,他有这基础,而且前期的招生工作基本已经完成,到时过去只要上课就好了。

另外毕竟是同学,还是值得信赖的。

在确定的工作后,事情就简单多了。

我已经做好承受一切的艰辛的准备了。

当我到达目的地后,下车的一瞬间,让我发现,这里级既很熟悉但又很陌生,感觉很奇怪。

但这次不同的是这次自己不是完全为了利益来的,而是其他。

在休息和筹备杂务几天之后,一切就正式开始了。

我教四个班,高二物理,初二物理,初二数学,初三数学。

班级很多,备课就很繁杂了。

其实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最多不就是身体上多点疲倦罢了。

我最怕的是自己在付出辛劳之后不能得到比较好的结果。

那样我的意志力会受到很大的摧残。

那是我难以忍受的。

不过这是难以忍受,不是不能忍受!当然,我是不会轻易让这样的事情第1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发生的。

在网上查阅资料后,我将全部资料整理成册,打印装订为书,算是我自己编的教材吧,同学妈妈说,怎么不注上我的名字,好让学生知道是他们的辅导老师编的呢?这个建议我并没有采纳,原因在于这并不是我编的,只是整理的而已。

我给每本书还制作了封面呢!这是为我在这次经历中学到的,这当然不仅仅是一种美化,这更是一种正规化的形式体现。

一个组织团体要走向成熟,必须要有这些。

用一种夸张的对比来讲,这是企业文化的宣传,正规化的宣传。

另外,我本想为每本书各设计一种封面,但后来一想,其实没必要,只需要用统一的封面就好了。

图样格式不变,年级科目变化。

这样的话可以加强正规化的效果,还有加强宣传效果,这样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寒假班在使用这种教材。

这些事顺便了解的一些知识。

正式上课的时间到了。

第一节课,我给他们上课的内容很少。

我觉得在这样的补习班上,之前我对学生们的情况并不了解。

要想达到补习效果我得先知“病因”。

另外,我给第2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他们补习,并不是全在补习知识点上,还有方法。

于是,在第一节课,用了几道题目作为引导。

逐步展现出解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现在还记得我给初二的学生讲的第一节课。

初二上册的知识难点在解方程和方程应用两大点。

我从解方程入手。

备课如下:例题1. 解方程x/6 + x/12 + x/20 + x/30 =1这道题有好几种解法:解法1. 最常规的,找方程左边几个分式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化简,最后解得x的值。

这种方法的最容易让学生想到,但大多学生算到一半就不在愿意做下去,原因在于:6 、12 、20、30的最小公倍数是60太大了。

解法2. 学生发现的,将含有6、12的分式和20、30的分式分别通分,通分化简后再将两个结果通分化简,最终得出结果。

解法3. 最简便的,也是我要交给学生的。

其实这道题解题前可以先观察6、12、20、30的规律。

要是看出这个之后,题目就快解出来了。

规律如下:6=2×3 12=3×4 20=4×5 30=5×6 ,这时就可以看出这几个分式的分母的因式分解后,两两之间有公因式,那第3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么,这有什么用呢?其实这利用了这几个数在分母位置上的特性。

先看:1/6 +1/12 +1/20 +1/30 =(1/2--1/3) +(1/3--1/4)+(1/4--1/5)+(1/5--1/6)=1/2+(--1/3+1/3--1/4+1/4--1/5+1/5)--1/6=1/2--1/6=1/3故题目就简单了,方程可以化简为x/3=1 ,解为x=3总结:利用了代数中的列项相消方法,解方程可以把简便运算利用上。

例题2. 计算1-2+3-4+5-6....+2011-2012+2013 的值。

这道题是帮助训练学生的思维的。

应用了简便方法。

这里的简便方法,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讲就是数列求和知识,但初中生就得老师当做一种方法来讲。

另外一种解法就是组合思维方法。

讲解:解法1.首先,介绍等差求和公式公式意义:求取n个有规律数列的和。

S表示数列的和,n是数列的项数,a1的数列的第一个数,d是相邻两个数的差值。

例如,数列1、2、3、4、5、6求和。

n=6,a1=1,d=1带入公式得:第4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S=1+2+3+4+5+6=6×1+[6×(6-1)/2]×1=21那么对于上面这道题我们课以先用组合思维得:S=(1+3+5+9+...2011+2013)-(2+4+6+8+...+2008+2012)={1007×1+[1007×(1007-1)/2]×2}-{1006×2+[1006×(1006-1)/2]×2}=1007解法2. 利用组合思维。

1-2+3-4+5-6...+2011-2012+2013=(1-2)+(3-4)+(5-6)+...+(2011-2012)+2013=1006×(-1)+2013=1007这道题中的解法2是当时讲课时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只是在计算-1的个数时有点问题。

这说明学生所想和老师所教有一定的区别的。

并且老师所教的并非是最好的,这是常有的,师生之间应该是有这种默契,只是老师应该注意的是:要尽量发掘学生的这种自主自立的潜质,老师切忌自高自大。

第5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这是开课的第一节,讲的东西就这些,但在课堂的引导远不止这些,需要临时的应对,就像我在准备着节课时就没想到这些学生会做出其他的方法来,当时也就需要老师的随机应变,知识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老师这个称号里的“老”字,意思就是要将自己学到的旧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就后利用这些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这才是老师的职责。

韩愈说:师也,传道授业解惑也。

果真将师者的职责解析的淋漓尽致。

而如今泱泱大国又有多少如此这般的老师呢?我不能断言,但我终究是要走向这一条路的。

无论有多少的艰辛,亦或是老师这个职业在社会的被看重的等级第6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这样。

我依然坚信,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定是需要优秀的教师的。

搞科技需要人才,搞经济需要人才,搞建设需要人才,总之,发展需要人才。

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强国,这是必须发展起来的一个事业。

当然,我知道现在中国教育比不上欧美地区。

这也正是我要投身于此的一个目的吧,我虽小,但尽力而为,竭诚而待。

在这次经历中我发现几个现象。

第7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第一个是来补习的学生大多是被家长逼迫而来的。

就拿初二的学生来讲,整个班就只有一个学生是自己愿意来补习的,最初,我以为这真是太残忍了。

因为学生毕竟还小吧,补习这样的事情,不能强求,否则,效果也不会好。

后来我明白了,这样理解是完全是从学生角度来想的,所以思考起来就发生了偏颇。

初二的学生大概就十四五岁,他们的思考能力还尚未成熟,如果学生的学习比较困难,需要有人指导,家长尚且没能够意识到,那么学生又怎么会轻易去做呢?这个年龄的学生还是贪玩的,要是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出现大问题的。

所以,被逼迫来补习的学生也不足为怪了。

只要不是无可救药,尚可劝告,补习也就有一线希望。

我也定会竭力而为。

第二个现象是,来补习的学生更喜欢提问题,或者说是敢提问题,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表时间: 2013 年 1 月 15 日至 2013 年 2 月 25 日当我了解到他们在学校上课恰恰相反时,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了。

在我认为,上课能积极提问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都不会很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所以才会问出相应的问题,如果得以老师的解答,那么,学习无惑,岂不快哉。

但实际上,这些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学习知识上,更多的是在老师这方。

他们和我聊起他们老师时,有的觉得老师太严厉,性格太暴躁,言辞太直接。

每每问及问题,老师不是草草了事,就是觉得学生上课没好好听课,该学生不可教。

于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被屡次挫败,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便会不在愿意主动提问了。

学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般的日积月累,学习怎么会得到提高呢?那么学生的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呢?这也提醒我们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这样的情况,学会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