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犯罪实务论文

经济犯罪实务论文

经济犯罪实务论文摘要经济犯罪一直是犯罪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犯罪形态。

经济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是不同于其它犯罪的新型犯罪,经济犯罪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安全和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不仅使国有财产和人民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且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危害大。

在我国,体制改革为经济犯罪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积累的负面效应是产生经济犯罪的原动力,权力腐败是经济犯罪的催生剂,跨国境犯罪是诱发经济犯罪的外部因素。

本文分别论述了经济犯罪的概念、类别、背景、特征、产生原因及对策,使人们对经济犯罪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希尔提出的。

1872年希尔在英国伦敦进行的预防与抗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以“犯罪的资本家”为题作了演讲,在演讲中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一词。

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管理制度、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从经济犯罪本质上看,经济犯罪为法定犯罪,具有双重违法性,违反相关经济行政法律、法规是一行为构成经济犯罪的前提条件,而构成侵财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并不以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为前提。

从客体角度看,经济犯罪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是对市场诚信原则的肆意践踏,市场经济秩序是经济犯罪侵害的主要客体,具体来说如金融秩序,税收制度,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并且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秩序的侵害都是直接的。

而传统侵财犯罪侵害的主要客体则是公私财产权利,贪污贿赂犯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廉政制度,或曰职务廉洁性。

目前虽然某些贪污贿赂犯罪会影响到市场秩序的和谐和稳定,但这不是贪污贿赂犯罪的本质反映,而是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行政权力过多干预经济活动造成的。

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经济往来,政府是不会插手微观经济活动的,只是在宏观上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行政权力插手微观市场的现象会逐渐地消失。

二、经济犯罪的分类所谓的经济犯罪法定归类就是通过对经济犯罪内在要素的探讨研究,分清经济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界限。

程小白教授以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或法益为依据,对犯罪进行分类。

将经济犯罪案分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走私犯罪案件、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犯罪案件、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案件、金融诈骗犯罪案件、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案件。

”对经济犯罪案件进行分类有利于其定罪量刑。

1.按经济犯罪对象及其领域的不同为标准进行分类经济犯罪可分为:走私商品犯罪案件、金融票证犯罪案件、合同犯罪案件、不正当竞争犯罪案件、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等等。

2.按经济犯罪行为方式的不同为标准进行分类(1)坏工商、金融、税收管理秩序的经济犯罪;(2)逃避监管类得经济犯罪,如逃避海关监管;(3)偷税罪、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4)贪污受贿罪、出售国有资产罪;(5)侵犯知识产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著作权罪;(6)非法经营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等。

三、经济犯罪背景我国人大常委会在1982年3月8日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提出“经济犯罪”一词后,中国学术界一直把犯罪概念作为热点问题之一加以探讨,但迄今为止,各抒已见、认识不一。

如“经济领域说”认为所谓经济犯罪,就是经济方面的犯罪或经济领域里的犯罪。

“经济关系说”则认为侵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犯罪就是经济犯罪。

“主观图利目的说”又认为经济犯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而且是具有图利的特定目的的犯罪。

“经济领域和客体混合说”认为破坏经济领域中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犯罪就是经济犯罪。

四、经济犯罪特征1、贪利性。

大多数经济犯罪都具有非法牟取经济利益的目的,犯罪人为了一己之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侵吞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财产,损害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同时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

2、法定性。

经济犯罪是法定犯罪,即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这一点有别于一般的自然犯罪,如杀人、强奸、抢劫、盗窃等传统犯罪,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人们凭借社会常识和伦理道德规范就可轻易地加以判定,法律之所以将其宣布为犯罪,是因为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其是犯罪。

3、双重违法性。

经济犯罪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犯罪,它既违反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的法律,又触犯刑律;既侵害国家、集体和公民的经济利益,又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而传统犯罪只触犯刑律。

4、复杂性。

经济犯罪由于发生在市场经济运行领域,因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犯罪,其犯罪结构十分复杂。

市场经济运行领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动态领域,其中围绕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形成的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几乎囊括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部门。

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证券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及科技市场等各种专业市场的建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形形色色的经济犯罪大量滋生、蔓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5、智能性。

经济犯罪的行为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很多人甚至具有丰富的经济、财税、贸易、会计或者法律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长期从事经济活动的经验,在犯罪手段上,一般不直接使用暴力、不明火执仗、不具有攻击性,犯罪人往往以其专业知识或利用其职务便利,深思熟虑、精心策划,通过钻法律空子达到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之目的,因而经济犯罪在西方被称为“白领犯罪”。

6、隐蔽性。

经济犯罪并不像传统犯罪那样赤裸裸地违反社会公德和人们所熟知的行为规则,其行为人往往又是经济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使用的犯罪手段具有经济活动的性质,因而其犯罪不容易被公众所知晓,其社会危害性也不易被人们所认识。

五、经济犯罪的产生原因与对策经济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已超越人们所能承受的程度,预防经济犯罪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本文文将针对经济犯罪的特征分析经济犯罪的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1、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美国的露易丝·谢利在《犯罪与现代化》中说道:“贫困不会产生犯罪,但是因贫苦而不满却会而且奇怪地足以产生犯罪,在富裕国家的相对被剥夺的人们中间比在贫困国家的真正被剥夺的人们中间更有可能因贫困而不满。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经济犯罪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犯罪形式。

但是,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也有其不同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犯罪产生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我们主观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公平经济、法制经济、规范经济。

对市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也不够重视。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没有全面认识到市场自身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分配问题的局限性——市场自身无法保证公平分配,原因是它无法阻止由于市场的突发性和变动性所产生的资金收入。

市场会发生垄断倾向、不正当竞争、操纵市场等经济犯罪。

市场经济的高利润客观上使人们的价值观及其道德观发生转变,各种消极主义,如拜金主义盛行并且价值观及人生观都一起发生变化。

有些人经不起市场经济中物质和金钱的巨大诱惑,为满足私欲挺而走险,以身试法,大肆进行经济犯罪。

有些人竞争能力匮乏,为在市场经济中稳住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顾法律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法,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经济体制的制定存在缺陷,结构性经济问题在短期内难以避免,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过渡阶段。

旧经济体制还未被完全打破;新经济体制处于发育阶段,制度转变过程中,两种体制间的摩擦与矛盾,过渡阶段特有的经济成份比较复杂,导致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为经济犯罪的客观存在提供了养料。

国有经济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建设的必要手段,我国经济发展趋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在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前提下,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且允许运用资本或者技术参与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承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可是我们缺乏市场经济实践经验以及对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于是政策不当带来的负面问题就突显出来。

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让合法经营者先富起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社会能够稳定发展,可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因为许多改革方案存在滞后性,导致部分分配制度无法及时实施,由于连锁反应出现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导致人们心里失衡,攀比心理等非规范经济行为盛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

在进行就业制度革新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就业人口不断增长,而失业人口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中国失业率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盛,贫富差距存在阶层性加上社会失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部分人为了生存而从事经济犯罪活动。

在经济体制革新过程中,由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资本市场缺乏法律的规制,导致了市场准入制度中存在部分人为壁垒。

而信息披露的相关监督制度与检查事项有违规违法现象,市场兼并准则与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各种各样的金融犯罪在业内盛行。

(3)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和行政措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因此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打击一切犯罪活动。

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旧经济机制仍然在发挥其作用,新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够完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而旧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犯罪分子利用这种客观形式实施经济犯罪。

政府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国家部分领导级干部认为自己拥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运用自己的权力干预经济市场的运作,并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制定行政机关的决策或政策;又由于政府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且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尤其是行政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普遍现象更加的助长了经济犯罪的发展势头。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素质低下的国家公职人员滥用私权、出卖私权,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与职务犯罪层出不穷。

2、预防经济犯罪的对策“从理性选择假设出发,其自然而然得一个结论就是应当尽可能增大经济犯罪的成本,减少经济犯罪的收益,从而从动机上遏制经济犯罪。

”这是美国学者提出的预防经济犯罪的观点。

我国学者肖建国则认为:“公众参与犯罪预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刑事系统能否成功地对付大量的违法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领事于公众的参与活动。

”预防经济犯罪应该在国家合法范围内依靠群众的监督职能,积极举报经济犯罪行为,落实举报制度,最重要还是要制定法律来强力打击经济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严明、违法必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