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息肉的病理学分类及随访时间

大肠息肉的病理学分类及随访时间

大肠息肉病理学检查的重要性
大肠息肉标本都会送检病理,它是随访及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1)大肠息肉的病理学分类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错构瘤性、
炎症性、
增生性四类。

数量则以100个息肉为界限,分为单发/多发大肠息肉和息肉病。

大部分人均属于前者。

(2)最常见——腺瘤性息肉
此型最为常见,目前结肠镜发现的大肠息肉,有70%-80%均为腺瘤性息肉,属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
瘤(混合性),均归为癌前病变,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随访。

影响腺瘤癌变的因素可以总结为:
①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性息肉演变为大肠癌的过程,可总结为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绒毛状腺瘤→大肠癌。

因此,绒毛成分的增生程度越重,癌变率也依次递增。

②不典型增生程度:目前已经更新为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归入早癌的范畴,需要积极内镜下干预,勤随访。

而上述提及的绒毛成分增多可加重不典型增生程度。

③腺瘤的增大程度:10mm以内的腺瘤癌变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大于20mm,癌变率激增。

(3)锯齿状腺瘤是一条新来的大白鲨
锯齿状腺瘤(SA),是一种具有增生性息肉锯齿状组织结构特征和腺瘤的细胞学特征的肿瘤性病变。

分为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和无蒂锯齿状腺瘤(SSA),其中无蒂锯齿状腺瘤极易与增生性息肉相混淆。

该概念提出时,学术界争鸣不断,目前认为,锯齿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是一条新进的大白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随访。

关于大肠息肉,“积极随访”四个字是医生经常交待给患者的。

那么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各自的随访年限也是各有差异,需要个体化处理。

国内外指南关于随访年限虽略有差异,但基本的核心是不变的,只要病理类型出现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腺瘤,这三个关键词永远是被归为高危人群,将随访年限基本控制在1年内。

2014年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做了如下推荐:
综上所述,医学的发展是离不开科技的,在这个双镜组合的年代里,大肠息肉已经成为一种可控可治的疾病。

内镜医师要善用白光+NBI的强强组合,早期发现大肠息肉,内镜下初步评估,选择合适的内镜下手术方式切除。

同时,要重视病理学结果。

依据双镜组合的结果,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