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

1、人类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2、历史上把这种原始的自然领导制度称为“禅让制”。

3、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指挥的职能一般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行使,即奴隶主和地主是天然的领导者。

4、原来的“禅让制”的领导制度也被父传子的“世袭制”所取代。

5、每一时期的领导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科学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6、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1)决策工作专门化,决策和执行二者分离的标志是“事业部制”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建立“事业部制”,其实质是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2)领导主题集团化(3)领导方式民主化(4)领导方式科学化7、应不应该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1)因为领导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领导活动实践需要一门科学,而且领导活动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还由于它有其他领域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3)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和其他活动不同,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高度综合性,它的多因素和多功能的特点。

8、.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2)领带科学的出现与最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3)领导科学的出现还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

(4)领导科学的产生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聚、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人类对领导活动的认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

9、“现代社会的三大分工”:(1)决策与执行的分工(2)决策与咨询的分工(3)决策与监督的分工。

10、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从此也取得了许多进展,大体上经历了物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变革理论、魅力理论等阶段。

11、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1)首先,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其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玲大佬理论的需要。

(3)再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

12、基本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13、基本矛盾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矛盾,以及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的矛盾。

14、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就是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15领导科学的范围:(1)领导本质的理论。

正确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应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领导绩效考评的理论。

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领导绩效进行考评,是检验领导活动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16、领导科学的特点:(1)综合性(2) 应用性(3)社会历史性17、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关系:领导是一种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的管理。

管理科学更多地接近硬科学,而领导科学更多地接近软科学。

18、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1)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2)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领导体制的科学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领导工作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之一。

(3)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4)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19、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1)实证方法;(2)历史方法(3)比较方法(4)案例方法(5)系统方法(6)借鉴方法20,领导是领导科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和范畴,是研究领导活动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也是进行领导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构成整个学科体系的基石。

2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22、领导的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3、在任何社会中,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这是因为:(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因素得以形成。

(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觉得着领导的本质。

24、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2)超前性(3)综合性(4)创造性(5)系统性25、领导实践的特征:(1)权威性(2)依附性(3)目标性。

领导实践的本质和目的在于实现目标。

领导实践是一种目标取向的活动。

领导的全部职责就是制定和推行目标。

(4)组织性。

组织是领导的结构系统、活动空间级运行框架。

组织与领导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5)协调性。

(6)超脱性(7)服务性26、领导的影响力的内容不仅要有权力,而且还应包括领导的品德、知识和才能这三种凝聚性影响力。

27、领导者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28、领导者的本质由其在社会活动中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为所决定,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领导者的本质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统治者、剥削者、压迫者、奴役者。

社会主义领导的服务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和作用应当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28、领导者的特征:(1)拥有职权(2)负有责任A政治责任B工作责任C法律责任(3)提供服务。

这种服务包括指导性的服务、管理性的服务、事务性的服务。

(4)富于创新。

这是领导者区别于普通社会成员的本质所在。

(5)多重角色。

29、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

其次,领导者在活动中起发动作用。

再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就是“领路”和“引航”。

30、被领导者的本质。

它是由被领导者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被领导者的本质是社会的主人。

31、被领导者的特征:(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4)源泉性(5)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

32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

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33、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一是要服从领导。

二是要支持领导。

三是要监督领导。

34.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正确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

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协调统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不能忽视二者的冲突。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冲突行为,是上下级之间对立行为的激化。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的不同,他们的关系主要是:(1)相互信任的关系。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由于在一个组织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心理上必然存在某种距离,为了将双方的心理距离调整到最佳状态,“应该注重在工作中的灵活多样,注重领导的方法和艺术,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

(2)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依靠被领导者,得到他们的爱戴和拥护,必须经常向被领导者学习,向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学习,补充营养,促进工作,在工作中少犯和避免犯大的错误。

(3)相互支持的关系。

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被领导者也要积极支持、帮助领导工作。

这种相互支持既体现了组织活动的统一性,也体现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政治上的平等。

(4)相互转化的关系。

随着情况的变化,原先的领导者可以退位成被领导者;而原先的被领导者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具备了领导者的条件,也就可以走上领导岗位。

(5)相互监督的关系。

领导活动的重要作用是监督检查。

这种监督是双向的,既有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又有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

最重要的是,被领导者通过监督,有权罢免“坏”的领导者。

3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领导本质,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与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之间的内在联系。

领导的本质是通过领导的属性表现出来的。

“领导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现代领导本质特征最深刻最精辟的概括。

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

服务是内涵丰富的概念,有指导性服务、管理性服务、事务性服务等形式。

社会主义的领导,肩负历史重任,指挥社会活动的运转。

从领导要素角度看,领导就是服务,必须要处理好公仆和主人的关系。

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育,要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培养和训练,努力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各级领导者都应该虚心向群众学习,充分吸取群众的聪明才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