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语文早读课效率的实践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彭建平一、小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1、早读:早读字面意思是早晨读书,可以默读或大声朗读。
早晨读书有益于记忆,读的可以是课本、笔记或是报纸、杂志。
大多学校把早读当做早晨学习任务,通常需要开口朗读并且要求整齐阅读。
2、效率:指的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因此,所谓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多,对个人而言,意味着节约了时间。
3、提高效率:让学生不浪费时间——积极的朗读,不要消极怠学,把时间用来干正确的事情,保证自己所做的事情确实能够帮助完成自己的目标。
4、提升中学语文早读课的效率:中学语文早读课的效率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所读内容加以正确引导,对读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对读的过程给予恰当的控制,并通过尽可能恰当的评价,以达到最佳的早读效果。
早晨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宝贵的朗读、背诵、记忆时光,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会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展,有利于学生“读”的兴趣和能力的增强。
本课题着重于通过对早读课内容及方式方法的实践研究以达到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可见一斑。
而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晨又是一天之中最佳的学习时间,这个时候大脑的记忆力也特别强,这是学生及时复习旧知、预先介入新课的宝贵时机。
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充分重视早读、努力提高早读的效率这已成为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可我们面对一天天的早读课,更多的只是准时到岗而已。
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一学年下来,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
学生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信手翻开,兴趣所至,吼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早读课只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如此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正是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无序管理问题,我们把早读课的有效管理作为研究课题,试图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旨在通过对早读课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有效管理的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语文阅读量,增加语文积累,发展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并且试图为中学语文早读课的有效组织管理摸索到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方式方法。
三、小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私塾教育中,背诵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手段。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
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
背诵的文章多了,潜移默化中,就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仓库中的材料,在驾驭语言方面就水到渠成进入自由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 且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
”本课题的研究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早读课存在的无序管理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心灵。
四、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1、通过改革实践,整理出中学语文早读课较为合理和有效的序列化诵读内容材料。
2、探索中学语文早读课较为合理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手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并自觉加强对早读课的有效控制,提高早读课的课堂效率。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马甲中学初二年班及泉州十一中高二1班、二班六、小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初步拟定1年完成,研究的时段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一)、准备阶段(2013年12—2014年3月)1、收集信息资料,学习理论,填写课题申报表,拟定初步研究方案。
2、制定较为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着手课题的实际研究。
3、其他课题研究的物质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4年4—2014年12月)本阶段的研究目标是调查分析中学语文早读课的现状,收集各类信息数据,全面开展各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基本探究出提高中学语文早读课效率的模式和策略。
1(学习并掌握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主要研读《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作者贝蒂娜.苏雷,译者杨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作者: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等著作,把握语文早读课应有的规律和模式。
2(调查分析中学语文早读课现状。
统计调查问卷,分析数据资料。
3(调查访谈个别优秀特级、高级教师。
探究早读课的目标、形式、原则。
4(有针对性地访谈、观察部分学生。
探究早读课行为主体上的不足。
5(撰写相关小论文。
6(以中学语文课本和中、高考考纲为基础,整理早读课资料。
7(初步构建提升中学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的模式。
七、小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效率,而管理也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目标的管理,内容的管理,过程的管理,方法的管理和评价的管理。
1、明确早读课目标有助于调动学生读的热情,提高读的质量。
2、在早读课的内容管理上,注意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力求将课外诗文编成了一套早读课诵读材料3、初步探索实践出语文早读课的多样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改变早读课只“读”不“做”的低效局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4、在早读课的评价方法上做些有益的尝试。
5、从参与研究的教师自身来说,本课题研究也应促使我们自身得到提高。
八、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一)学校考核巧变身:教研推动,有序设定,变形式考核为实效考核。
语文课的高质轻负,不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如何让课改的春风吹入早读这个玉门关呢,首要是学校的领导要从管理上引导教师,不恰当的考核非但不能正确的引导教师,甚至会是一种阻碍。
要实现早读有效性的提高不只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学校的整体行为。
只有学校正确的引导,才能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研空间。
学校应转变机械的考核方式,从考核教师的到岗转变为考核教师的指导到位。
1、设定目标明计划。
在学年或学期初就制订出本学年或本学期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而分解到各周各天的早读课上落实,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
教研组负责,对中学六年的早读从内容上进行总体的有序设定。
备课组在教研组的总体设定下对本年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进行细化。
每个任课教师则在备课组的细则指导下结合本班的特点再细化,形成班级早读学期计划,每个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形成适合自己的早读计划,这种计划必须从学期计划到周计划再细到一日计划。
目标的设置不是随意的,要适宜,目标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进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不能激起学生的兴奋,同样也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部分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2、及时考核查实施。
在早读目标明确后必须进行有效的考核。
没有有效的及时的考核,早读的高效就无从谈起,目标的设定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至于考核的形式应当既有效又能让学生快乐接受。
从学校层面上,可以以全校性的月展示活动为主,如分年段进行朗读赛、古诗表演等。
从班级来讲则必须落实周周清、日日清,形式可以是周周清早读试卷,内容由必读与自选两部分。
及时测与定期测必须有序安排,并将结果列入班级考核。
(二)早读内容巧设定:基于课堂,关注个体,变无序低效为有序高效。
语文早读应当基于课堂教学,早读课应当是语文课堂的有机延伸,高效的早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读什么,早读范围广泛,但因为时间限制,所以安排的早读量要适宜,保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1、提前预习课堂的教学内容,促思考。
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预习提纲读书。
这样使学生在上课时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指导有选择的进行朗读后,在未上课前就对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这对语文教学课堂中对话的有效进行是有很大帮助的。
2、及时复习课堂的教学内容,抓巩固。
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内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的交流,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利用早读对课内学习的成果进行及时的巩固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说课前预习性早读重在学生的初体验,那么的复习性早读重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吸收与再深化,是巩固与提升。
(三)早读形式巧创新:基于文本特性,兼顾不同个体,变单调为有趣。
语文晨读课时间虽短,但我们要灵活运用,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积极改变以往晨读课单一的形式,使它成为语文课堂的得力助手。
只要我们明确目的,形式翻新,师生参与,同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指导活动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齐读:这种朗读可以培养一个班集体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也许会背诵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能读好这篇文章。
教师在晨读课上还要领读,放录音带跟读,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读出美感、读出享受。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发现有学生不读或读得不好要及时纠正。
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现象。
这种方法不但能检测出个别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全班学生的口语水平。
2、自由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能力和控制语速语调的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学生按既定的目标、计划自读。
这样能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