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期末考试

现代文学期末考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一)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了解:
1.鲁迅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2.《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3.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

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二)鲁迅: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

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

5.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科学主义等。

6.鲁迅《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

(三)分析:
1.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态度和策略。

2.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在形式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艺术格局和语言上的创新。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了解:
1.《女神》的文学史地位与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

2.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两种读法”。

3.郭沫若的生活和刨作道路,以及主要作品。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一)了解:
茅盾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主要作品和人们的主要看法。

(二)掌握:
1.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有争议的观点。

2.茅盾的文学主张和形成这些主张的主要原因。

3.“矛盾”在茅盾的文学主张、文学创作,以及茅盾研究中的意义和表现。

4.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晌,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三)分析:
1.《子夜》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以及它存在的概念化弊病。

2.《子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3.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二)掌握:
(三)分析:
1.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市民人物形象的内涵。

2.《骆驼祥子》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第五讲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一)了解:
1.3.《雷雨》等经典剧作的内涵,包括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象征性意象、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

(三)分析:
1.周朴园与繁漪的形象与性
格。

2.曹禺创作的成功及后来创造力衰退与他的人格心理的关系。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了解:
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2.沈从文及主要京派作家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主要作品。

3.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二)掌握:
1.京派的共性特征及废名、萧乾、芦焚主要作家。

2.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凤格。

(三)分析:1.构成“湘西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病态文明的对照。

2.《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第七讲张爱玲〈传奇〉与“张爱玲热
(-)了解:
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2.张爱玲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主要作品。

{二)掌握:
1.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凤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2.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陷。

3.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不同情况。

包括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 20世纪80年代张爱玲
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

20世纪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社会消费心理,及其身世被传媒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三)分析:
1.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以及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异的地位。

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
(-)了解:
1.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

2.穆旦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主要作品。

3.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关系等。

(二)掌握:
(—)了解
1(二)掌握:
1.现代散文的“闲话体(风)”和“独语体”两个主要语体的不同特征。

2.周作人“言志”散文的两种不同风格和基本体式,以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趣味”和节奏。

1.郁达夫行旅散文的特点。

2。

何其芳散文的特点和“独语体”的特征。

3。

通过现代散文的几种主要风格类型,掌握散文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附参考题:
一、填空题
1.茅盾的《腐蚀》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的长篇小说。

2.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一是“”。

3.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桥》被看作是的代表作。

4.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格律化运动,以“
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为审美标准,探索新格律诗的写作。

5.在《“京派”与“海派”》说:“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

6.曾文清这个人物形象,出自曹禺的三大杰作之一的《》。

7.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有三篇小说,即《银灰色的死》、《沉沦》和《》。

8.胡适既是白话新最早的实践者,也是当时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的《》一文被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9.1923年,闻一多在《》上发表了两篇关于《女神》的评论,一是《<女神>之时代精神》,一是《<女神>之地方色彩》。

10.有人认为,曹禺的《雷雨》和《原野》中有不少经不起认真推敲的细节,如周冲的年龄和的反常行为。

11.鲁迅在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12.原名查良挣,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13.在三四十年代,周作人试验过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论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育,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14.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卓文君》、《王昭君》和《聂荌》三部历史剧,后结集为著名的《》出版。

15.的散文集《流言》中的机智议论,带有调侃意味的幽默,对个人情感的节制,以及以灵动的议论带动文章的起承转合手法,都潜藏着英国小品的影响。

16.在最早出现的一批现代白话诗集中,除了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外,还有俞平伯的《冬夜》和的《草儿》。

17.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秋收》和《残冬》。

18.“五四”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过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诗文集《星空》则可以看作是的“彷徨”。

19.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20.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改革后的《》。

答案提示:
1.皖南事变 2.湘西世界 3.废名(冯文炳) 4.徐志摩
5.鲁迅 6.北京人 7.南迁 8.谈新诗 9.创造周报
10.仇虎 11.在酒楼上 12.穆旦 13
.郁达夫 14.三个叛逆的女性
15.张爱玲 16.康白情(康洪章) 17.春蚕 18.郭沫若
19.施蛰存 20.小说月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