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症状及斑疹
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 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 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
但如潮热伴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 ,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 ;
如见午后低热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 红而光,脉细数者,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
意义: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 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 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 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
无汗
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 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
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 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 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逆冷。此 为真热假寒之征。因邪热内郁于里,阳 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 所致。多见于营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 实内结、邪热闭郁之证。
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 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持续不退, 手足 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 如兼见口渴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 伤,虚热内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 红,但欲寐,舌质枯萎者,为肝肾阴虚,邪少虚 多之证。
时有汗出
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且为局部出汗。一般表 现为高热时出汗,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 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病。
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中风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 风兼有恶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 湿热郁蒸则有湿热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 和病机各不相同。正如吴鞠通所说:“若系中风,汗出 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 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 热”。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 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 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 别病邪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机之进 退。 ——辨发热的意义
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在温病中 , 见于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 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浮 数者,为邪在肺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 首先犯肺,肺主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 权,腠理反疏,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 汗,脉证与伤寒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 同于伤寒。
一、发热
西医:人体温度高于正常。一般说,凡口 腔温度超过37.2℃, 腋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 门温度超过37.7℃者,即属发热。
中医:发热的感觉,是人体的一种自觉症 状。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
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 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 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正能胜邪则 热退而邪却;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 发热过甚,可耗气伤津,甚至导致阴竭 阳脱而危及生命。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 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 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 之征象。身热不扬亦可表现为下午热势稍盛,并伴 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 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内容提要
• 一、辨常见症状(重点)
• 发热、汗出异常、神志异常(重点) • 口渴、痉、厥脱(掌握)
• 二、辨斑疹、白 (重点) • 三、辨舌(掌握)
• 灰黑苔、舌态(了解)
• 四、验齿(了解) • 五、察咽喉、诊胸腹、切脉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 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出现各种临床证候 。温病有别于内科杂病,临床表现有其特殊 性。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 其病因、病机。——临床意义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温病常用诊法
学
温 病 教 研 室
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 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辨常见症状、辨 斑疹白 、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等。正确运用这些方 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 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的变化,能了解卫 气分的病变;察舌质的变化,能了解营血分的病变。又如 根据头面肿胀,或肌肤丹痧等特殊征象的辨别,能确立大 头瘟或烂喉痧的诊断。治疗的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诊断 是否正确,辨证是否准确,因此掌握温病的常用诊断方法,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 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另有表现为寒热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 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象,其寒热 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
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 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 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温病发热与伤寒发热均为外感热病的发热,但伤寒发热 系外感风寒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 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
一般规律: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
言,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 实证发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 阴液已有耗伤,虚实错杂,以邪实为主(实热 );但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多属 虚证发热,后期有余邪未尽者,阴液已耗,为 虚多邪少之证,多属虚证发热。
二、汗出异常
生理 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 气温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疏泄,故常有 汗,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 ,故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 泽肌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 ,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
病理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 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 ,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 出现汗出之异常。
机理:邪正相争
鉴别: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 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由邪正交争引起,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 并见,或见寒战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 变化,病程相对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