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
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
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 小时”这个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体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个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
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
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课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我国唐山发生 7.8 级强烈地震, 24 万人死亡, 16 万人受伤。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了 8 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离死别。
地震是可怕的,它是灾难。
今天我们这则故事,就发生在1994 年1 月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
这就是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情况。
(出示资料)板书课题。
二、整体入手,回顾课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揭示:了不起。
三、品味课文,体验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研习课文
①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 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批注出理由。
③ 试着体会父亲救儿子时的心理变化。
2.交流自悟收获。
学生可能从以几下方面来谈:
先体会父亲:
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件出示
引导:先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感受,再引导到走进父亲心里。
老师引父亲 8 小时心理的变化。
体会绝望,看不到孩子的绝望。
指导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体会他的普通,和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与众不同。
揭示废墟的危险,和父亲的动力。
信念使他重拾信心,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12 小时了, 24 小时了,父亲会是什么样子,他心里又会怎么想?联系好心人、警察、消防队长的表现,体现父亲的执着,深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指导朗读。
36小时了,他仍然在坚持人们以为父亲失常了,你觉得呢?引出这是来
源于他对于儿子深沉的爱。
(板书)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使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读课文。
导:38 小时了,已经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了,人疲惫到了极点,黄金救援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引读到最后一段。
儿子: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
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课件出示。
学生谈体会。
引导联系孩子的年龄、孩子所处的环境,想象他如何度过
38小时,体会他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无私。
指名读。
2.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激情:只因为那一句真挚的承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儿子;只因为那一句朴素的承诺,儿子勇敢地与灾难作斗争。
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
学习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想对这对也不起的父与
子说点什么,那就请你写在练笔上。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