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理解剖学【目的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作用。
熟悉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掌握病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讲授重点】介绍病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讲授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2、多举病例,诱导和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病理学的概念、任务①导引:从组胚学研究细胞和组织正常的形态结构到病理学研究细胞和组织在病变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引出病理学的概念。
②病理学的三大任务—即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转归和结局。
举例:以胃炎的病因、机制、病变和转归来说明。
2、病理学的内容①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分别阐述二者的主要区别。
②病理解剖学又分为一般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
用幻灯投视本书的章节和学时,让学生对每章要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③强调总论和个论的关系。
3、病理学的地位①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讲明病理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②病理学的诊断作用。
讲明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直观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说明病理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
4、病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①重点讲述活体组织检查和尸体剖验。
总结各自优点和缺陷。
②从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各种研究手段。
③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
④本学期病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流程。
5、病理学的发展简史①液体病理学②器官病理学③细胞病理学④实验病理学⑤亚细胞病理学【课后练习】①病理学的三大任务②活检与尸体解剖的优点和缺陷③学好病理学的计划和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萎缩的概念、病变、分类2、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肥大和增生的区别与联系3、掌握化生的概念、常见的化生类型4、了解适应的概念5、掌握变性的概念、分类和各主要类型的形态学改变6、熟悉细胞的死亡和凋亡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及二者的区别7、掌握坏死的概念、分类、病变特点及结局【学时安排】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录像1学时。
【讲授重点】1、萎缩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及分类2、化生的概念及分类3、变性的概念、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变的形态特点4、坏死细胞核的改变、坏死的分类及病变特点5、凋亡与坏死的区别6、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7、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讲授难点】1、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2、细胞凋亡的形态特点及与坏死细胞的鉴别【教学方法】1、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简单讲授,重点放在变性和坏死两部分2、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3、启发式、提问式讲授4、讲授结束时,5分钟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5、布置课外思考题第一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细胞的适应性反应①导引:细胞受外界的刺激,自身做出不同的反应,大致可概括为3类:适应,可复性损伤,不可复性损伤。
引出本章的主要内容。
②结合幻灯片—重点讲述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病变基础。
③概括—从病变基础、代谢变化、形态改变三方面比较肥大、增生、萎缩。
2、细胞水肿①导引:由组织水肿联想到细胞水肿,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讲明概念。
②水肿的原因、机制。
先回顾生理学物质转运的方式,说明钠、水增多的机制。
③看幻灯片,辨认正常的细胞和水肿的细胞。
分别看三种逐步加重的细胞水肿图片:颗粒变性、空泡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课后练习】1、发育不全、退化与萎缩的比较。
2、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第二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脂肪变性①开始:回顾上节课内容。
重点肥大、增生、萎缩的比较,细胞水肿的机制,病理变化(逐步加重)脂肪变性:②导引:由“脂肪肝”联想到脂肪变性。
1、肝内脂肪的来源。
2、肝内脂肪的代谢途径。
来源、代谢发生障碍,由此导致脂肪堆积,得出脂肪肝发生机制。
③观看幻灯片——大体标本的外观;辨认切片中的正常的肝细胞和病变的肝细胞。
④提出问题:为什么肝细胞质内显现大小不等的空泡?⑤解答问题。
2、玻璃样变性①导引:由名称联想概念。
②难点:玻璃样变性的机制。
③重点:玻璃样变性的分类。
着重讲述各类型常见的发生部位。
3、纤维蛋白样变性①导引:由定义联想病理改变(外观)。
②详细讲解发生部位、机制③举例常见病症。
4、坏死①导引—由人体内局部常见的坏死现象提出坏死的概念。
坏死器官、坏死组织、坏死细胞。
②坏死的机制,微观过程。
③观看幻灯片—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核的改变④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怀疽。
详细讲解机制、镜下观、肉眼观,幻灯片图片比较。
⑤提出问题—怎么比较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5、细胞调亡①导引由病理的死亡想到生理的更新调亡。
②详细讲述发生机制、常见过程。
③幻灯片展示调亡的过程。
④提出问题:死亡与调亡的比较。
【课后练习】1、气球样变与脂肪变形的比较。
2、人体有哪些常见的调亡和坏死现象?第三讲【目的要求】1、掌握再生的概念和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2、了解各种组织再生的过程3、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4、熟悉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了解纤维性疤痕形成的过程和机制5、掌握创伤愈合的概念,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6、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7、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教学方法】1、各种组织再生的过程不讲,安排课外自学2、重点、难点讲清楚,精讲3、皮肤和骨折损伤的愈合简单讲授4、启发式、提问式【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再生①导引:植物、动物的再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修复。
②再生的类型举例说明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③举例说明各种不同再生能力的细胞。
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④复习各种组织上皮的类型,重点结合幻灯片讲述血管的再生过程。
2、纤维性修复①导引:日常所见的肉芽组织。
②联系血管的再生,讲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
③观看幻灯片肉芽组织图片,辨认肉芽组织的结构。
④提问:如何识别不良的肉芽组织。
3、瘢痕组织①导引:肉芽组织产生后进一步成熟,形成瘢痕组织。
②按时间顺序讲解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
③观看瘢痕组织的图片4、创伤愈合①创伤的概念。
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③比较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④骨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决定了与皮肤软组织的不同。
结合幻灯片展示临时骨痂、骨性骨痂、改建骨痂的形成过程。
【课后练习】1、为什么说伤筋动骨一百天?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你见到的肉芽组织?【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的概念及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掌握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
4、掌握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了解出血的概念。
【学时安排】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录像1学时。
【讲授重点】1、淤血的后果。
2、血栓形成的条件及血栓形态。
3、血栓的结局。
4、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病变特点。
【讲授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
2、与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反复强化。
如血栓梗死的结局如何?血栓为异物,梗死即是坏死,机体要加以清除,与上章所学过的坏死的结局则相同,既复习了上章知识又掌握了本章内容。
3、适当讲授临床知识,提高兴趣,活跃课堂。
第一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概述①导引:正常的血液循环系统。
②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取决的因素。
③血液循环障碍的种类:引出全章的内容纲要。
2、动脉性充血①导引:由运动时骨骼肌的充血、激动时面部的充血引出充血的概念。
②机制: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③分类:重点讲述病理性充血的种类。
④看幻灯片—充血的器官,讲解充血时的代谢变化,引出动脉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结局。
⑤提出问题:想一想中医中拔火罐、透热疗法的机理。
3、静脉性充血①导引:由受伤后局部皮肤的青紫现象引出淤血的概念,与充血相对应。
②举例说明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
③观看幻灯片,总结出静脉充血的病理变化,提出紫绀的概念。
④看慢性淤血后果示意图,与充血后果相比较。
⑤观看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理图片(正常的肝肺组织和淤血的组织相比较)要求同学们在图片上找出心力衰竭细胞。
⑥提出问题:槟榔肝的形成机制。
4、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①导引:由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脑血栓引出血栓形成概念,注意与血栓概念相鉴别。
②回顾生理学上的血液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幻灯片上显示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补体系统示意图。
③观看示意图,分别得出血栓形成的条件。
重点讲述心血管内皮的损伤。
5、血栓形成的过程—重点讲述血小板的作用①血小板的沉积与凝聚②血液的凝固6、血栓的类型①结合幻灯片演示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血栓的组成成分。
③归纳总结四种血栓的比较。
【课后练习】1、提出问题:血栓与血凝块的比较区别。
2、血液的凝血机制.3、慢性肝淤血时,肝切面为什么会出现槟榔状花纹?第二讲【知识模块】【教学结构设计流程】1、回顾①心力衰竭细胞和槟榔肝。
②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
③回顾血栓形成的几个条件。
④解答问题:血栓与机体死亡后的血凝块的比较。
2、栓子的运行①回顾血液循环途径,②幻灯片展示栓子的运行途径。
重点突出交叉栓塞和逆行性栓塞。
③布置作业,绘制体循环和肺循环示意图。
3、栓子的类型①导引:最常见的栓塞—血液栓塞②解释肺动脉栓塞的原因及动脉栓塞栓子的来源。
③提出问题:为什么栓塞常见于肺和大脑,而肝动脉栓塞确少见。
④临床上几种常见的脂肪栓塞。
⑤气体栓塞的分类,机理及应用。
4、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①导引:坏死与梗死关系。
梗死是由于功血不足引起的坏死。
②任何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引起梗死。
③提出问题:为什么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比静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多见?各举几种临床病例。
5、贫血性梗死①导引:顾名思义,贫血性梗死就是缺血性梗死,主要是动脉阻塞的结果,又称为白色梗死。
②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那些组织和器官?为什么?③贫血性梗死的形状-与血管形状分布有关。
④梗死的形成过程,梗死灶分三部分(中央区、外围层、最外层)⑤观看幻灯片—肾梗死、脾梗死、脑梗死、心肌梗死。
分别观察梗死灶形状、颜色,分析梗死的原因。
⑥提问:脑梗死与脾肾梗死有何不同?6、出血性梗死①导引:概念,梗死区有明显的出血,又称为红色梗死。
②出血性梗死与贫血性梗死的不同,除了动脉阻塞外,还有其他条件。
③思考:符合以上条件的组织器官有哪些?④观看幻灯片(肺梗死和肠梗死)。
肉眼观和镜下观。
⑤引导学生思考肺肠梗死常见于那些临床症状,能有哪些临床后果。
【课后练习】①羊水栓塞的病理特征是什么?②静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有何联系?【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的定义、原因和基本病理变化。
2、掌握炎症的临床表现、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掌握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熟悉急性炎症的发病机制。
6、熟悉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
【学时安排】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录像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