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方法; ·归纳内容要
③根据原文内容, 点,概括中心
下列说法不正确 意思
的一项是
命题规律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
型 和 分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7全 国Ⅲ
陆 《 愁留 》邵明 住乡文社化会、3单题分道选,9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正确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原文论 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3.无中生有 -28-
有些内容在原文中没有出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
出来,命题者却故意将这些内容放到选项中。
(2016·山东卷第 6 题对应文段)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
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
原文 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
选段 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
-27-
试 题 选 项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 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 端做法。
比 张冠李戴。“‘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
对 定态度”理解错误,“学衡”派是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对
结 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提 果 倡者。
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从而迷惑考生。
(2017·全国Ⅱ卷第 1 题对应文段)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原文 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 选段 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
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试题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 选项 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
年份/ 卷别
选篇出 处
题 材
题型 和分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曹明德
《中国参
大或缩小现象。
• ③程度词、频率词 、时间词(如 “总是” “偶 尔”“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 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 必然、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等。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 否合理。
• 审查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 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 系,特别注意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等。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 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不只是单纯地筛 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 联系。
•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 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 倒、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 5.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 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 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 惑性,须多加留意。
•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 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 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方法; ·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命题规律

年份/ 选篇出 题 卷别 处 材
型 和 分

设问方式
考查内容
2017全 国Ⅱ

①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 ·筛选并整合
析,正确的一项 文中的信息;
万明《明 代青花瓷 崛起的轨 迹》
历文史化、3单题道选,9分

②下列对原文论 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全国Ⅲ卷第 3 题对应文段)但在“五四”以前,史料 -30-
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
原文选段 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
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
例子是《山海经》。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
•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 (6)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 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 表明前后 意思相同。
• (7)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 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 是文章(段落)的结论 (观点)所在。
• 1.读——②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如果要选的是 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 比对结果:歪曲文意,无中生有。原文首句总说“宋 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后面的文字都在说明宋代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呈 现的新特点,但没有说这些信用形式的产生就是宋代 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 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 只是一个判断句。
二、阅读指导
• 解题前提:心静 心不静则神不凝。只有平心静气,总揽
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 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 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三步解题法:

找 三步 阅读

解题方法探究 读原文,明确主旨思路 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找依据,发现信息来源
比题文----看异同 比细节---看用词有无差异 比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 比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 比肢干---看肢干是否对应
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
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试题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
选项 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比对 结果
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更似绝句律诗”的相关信息。
-29-
4.混淆因果 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 “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 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 果关系。
与国际气 人 3道
2017全 候治理的 文、 单选
国Ⅰ
法律立场 环 题,9 和策略: 境 分
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①下列关于原 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 一项是
②下列对原文 论证的相关分 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③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 合文中的信
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
•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 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 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 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文本没有的内容, 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或无中生有。
•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 变句意。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 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 第二步,比对选项每一分句的意义、分句 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 据。除了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外,我们也要注意“无中生有”这种关 系。
• 4.比肢干--看肢干是否对应
• 比对时不能只看题肢(选项)本身与原文是 否一致,还要看看题肢回答的是不是题干中 的问题。题干中若有“根据”、“证据”、 “原因”等限制词时,题肢与题干之间要能 构成对应关系,否则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灵犀一点
•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 形式。
【有效信息】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
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 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 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 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 点。
•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 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 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 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 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 1.读——①读原文,明确主旨思路。 快速阅读文章,抓关键词句,作简要勾画。
• 关键句子有: 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 句、 段首句、含义深刻句、富有特色句等,理 清思路,整体把握。
•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的时间) 、数据(如多数、 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 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③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
法; ·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 意思
命题分析预测
1.近几年侧重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考 点,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体现了对2017年《考试大纲》 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整体 上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选材上以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为主,其 中政论文大多是针对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的思考,考生 平时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阅读和积累,提高阅读素养和思 维能力。 3.单项选择题仍为重要的考查形式。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 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 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 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