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行为教育问题
4、交友状况。容易和别班同学交上朋友,故意做别人讨厌的事,我行我素,欺负弱小,随便借用别人的东西,经常恶作剧,故意和功课好的同学捣蛋,离群独自行动,缺少能谈心的朋友,和别校的问题学生交往,偷出家中的贵重东西。
5、学习活动。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懒散,注意力不在书本上,或一直看着窗外,应该分工合作时偷懒,考试作弊,抄别人的作业交差,在课本和笔记本上乱涂,上课时背着老师和同学开玩笑,以惹恼老师为乐。
四、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现状
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常见的问题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说谎、打架、对抗教师和父母、逃学、逃课等。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厌学、离家出走、偷窃、暴力、不良迷信与崇拜、吸烟、喝酒、不良交往、违纪、违法和犯罪行为。
如王玉凤等人对北京地区对7—14岁的2432名儿童的调查表明,8.3%的儿童有行为问题,男女比例为4.9:1,男性以外向型行为问题较多,女性以内向性行为问题为主。
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业学习和人格发展,而且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严重的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这是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一、行为
行为有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之分,这里所说的行为是指个体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对环境刺激所作的一切发展都称之为行为。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既包括有意识的,也包括无意识的。人类的行为一般是由指向一定的目标,根据对事物的一定认识而采取某种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行动构成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相互联系,心理活动调节着行为活动,又在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
逃避或退缩行为,如不参加学习、交往等活动或活动中消极应付,悲观消沉,自暴自弃,一般带有隐蔽性和持续性
行为
后果
可能对集体或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有碍良好道德的形成
对集体或他人造成伤害,妨碍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妨碍个性的健康成长
一般对集体或他人无明显的影响,主要是妨碍个性的健康发展
性质
程度
品德纪律问题,程度较轻
品德纪律问题,程度较重
情绪性格问题,或深或浅
情绪性格问题,比较深刻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如下征兆:
1、服饰。如故意穿学校禁止穿的服装,留禁止的发型。
2、语言。如喜题。
3、对师长的态度。如不合作、不听话,喜欢批评师长,有时故意和老师亲近,趁机和老师开玩笑。
三、行为问题
对于青少年行为问题,人们经常谈到的是行为障碍和问题行为。
1、行为障碍是指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异常,在程度上比问题行为稍重,更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的意义。一般包括下列情况:
①不良习惯动作。②心理生理行为偏异。③退缩行为。④习惯性品行不端或违法行为。
2、问题性行为
问题行为在认识意义上经常等同于行为问题,是指儿童或青少年偏离正常的行为,程度上可轻可重,更具有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色彩。其特点为:虽然是心理困扰的反应,但主要以实际的动作和行为来表现,且常为家庭和社会生活所不能接受。
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焦虑
外部
情境
有利于该项行为的具体情境
有利于该项行为的具体情境,或主动寻找、利用、制造有利情境
挫折后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境
挫折持续作用的情境
心理
特点
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认识能力低
对道德规范认识错误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诱惑的能力,大多已形成不良道德意识和个性特点
情绪易激动,多为胆汗质,性格外向,倔强急躁
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发展对其人格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较早阶段,行为的正常健康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掌握个体行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或减少不良的行为问题。
个体的行为活动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了解个体的人格发展状况和特点。如果青少年存在行为问题,往往表明个体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或周围环境存在着不利因素。
心理学家在长期对行为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二、青少年行为的发展历程
对个体某一时间的行为而言,成熟与学习两者同为支配该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对行为的支配程度未必是平衡的,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而变化的。行为的发展同生命的成熟过程一样,是渐进的、连续的。但是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个体行为的建立和改变有时又呈现阶段性。如个体道德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非道德性水平;2、自我中心行为水平;3、依从传统惯例行为水平;4、良心主义行为水平;5、利他方义行为水平。个体行为的发展还存在着“关键期”,在某一阶段中,某一特定的行为最容易形成,在这一阶段以前或错过了这时期以后就比较难以形成。另外,只有在伦理道德规范比较一致的社会情境中、在道德规范和观察到的行动都相当一致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个体,才能较快地形成其道德和伦理观念,能按照已经内化并结合自我的抽象的行为观念而行动,达到行为控制的最高水平。
左其沛根据对520多个案例的研究,按照内部动因、外部情境、心理特点、行为后果、自我评价和性质程度等7项指标,把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如下表: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过失型
品德不良型
攻击型
压抑型
内部
动因
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等
不良需要
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愤怒
在具体的研究中,问题行为、行为问题和行为障碍有时可能会指同一种含义。有的研究者就把行为障碍叫做行为问题。根据学校教育的具体需要,我们所说的行为问题,就包含了行为障碍和问题行为两种概念的含义。从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上看,既是一种对正常行为的偏离,从而明显地影响了个体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又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教育和辅导进行改变或矫正。
五、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辅导
1、由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对他们的行为问题有不同于成人的处理方式,教育和辅导的重点在于积极预防。对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的辅导,应在充分认识各类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特点的基础上,把行为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2、理论依据
行为问题的辅导和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不良的行为倾向和习惯,建立和形成正常或良好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研究,已经提出了关于行为形成和改变的不同理论,大多数行为改变的方法和技术都是源于这些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虽然最初源于动物实验,但其中的大部分现象和理论也适用于人类,对于解释和调整人类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理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深入探讨和理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效改变不良行为表现,从而建立适应性的良好行为模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②惩罚法
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来减少或终止行为,在学校实际教育工作中,这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方法。近期的一些研究也指出,惩罚能使个体的某种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起来,一旦这种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本身就可以导致焦虑和恐惧。学生为了避免这种焦虑和恐惧,就不得不终止不良行为。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要注意惩罚的强度和限度,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是有效的。
自我
评价
自我评价水平较低,不隐定,易受教育者的影响,对行为后果易有害怕、后悔等心理
自我评价常不正确,易受伙伴或消极社会因素影响,不易接受教育者评价,对行为后果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或得意感
自我评价往往偏高、自负,对教育者的评价往往有对抗情绪
自我评价往往偏低,对自己不满、自卑,可能会接受教育者鼓励性评价的影响
如人际交往退缩,回避和同学在一起的学生,可能是由于在某几次人际交往活动中受到了来自某人的欺负。其形成的过程可能是:被欺负可以导致不良人际体验,产生回避反应(非条件反射)→被欺负和某一同伴在场的条件刺激配对(刺激配对强化)→某一同伴在场,导致该同学生产回避反应(条件反射)→其他同伴在场都可以产生回避反应(条件反射的泛化)→对所有的社交场合都产生回避反应(条件反射进一步泛化)。如此,对于这一社交退缩行为就很容易找到辅导和教育的途径,如可以通过班级的管理和班风的建设尽量避免来自同学的不良刺激;通过和同学广泛接触和了解,避免发生不良行为的泛化;通过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创造积极良好的刺激,以对抗和消退已有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模式。
6、学习态度。经常忘记带东西,也不做家庭作业,忘记带东西时毫不在乎,在课堂上随意走动,除了喜欢的学科外不想用功,精神不集中,上课时任意说话,上课时姿势很不规范。
7、生活态度。没有理想,经常做违背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生活无目标,随意性大,好抱怨,讨厌吃力的工作。
8、性格。胆怯或暴燥,意志薄弱,缺乏判断力,易被别人左右,有自闭性倾向,喜欢说谎,易生气,不能考虑对方的立场,不光明磊落,做事委琐,有自卑感。
④消退法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强化来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也可通过逐步减少和消除强化因素来消除不良好的行为,后者就是消除法,消除法在教育中常见的就是“冷处理”。当青少年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教师或家长可以采取漠视、不理睬的态度,使其自己觉得无趣,这样效果有时反而更好。
⑤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通过矫正患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的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有研究表明,有品德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释社会交往信息方面有问题,他们更容易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敌视的,拒绝性的,因此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这类行为,从而更容易引起别人的这类行为。(重庆市万州劳教戒毒管理所向伟)
3、常用的方法
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品德障碍,一般比较注重用行为矫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