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

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汇总

广东海洋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名词:1、先成论和后成论西方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系统的进行了胚胎发育观察。

提出先成论和后成论。

先成论(Preformation):生物个体的一切组成部分都早就存在于胚胎中,各个部分随着胚胎的发育而长大。

代表学派精子派(精原学说),-卵子派(卵原学说)。

后成论(Epigenesis):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各种结构是逐渐形成的。

2、发生重演论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提出,又称“个体发育(ontogenetic)”或“生物发生规则”。

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缩微重演”。

简答题1、胚胎发育的5个主要事件是什么?1)细胞分裂(卵裂Cleavage): 细胞分裂快、没有细胞生长的间歇期,因而新生细胞的体积比母细胞小;2)图式形成:包括胚体轴线的制定和胚层的形成;3)形态发生:原肠作用开始之后,开始了明显的形态发生过程;4)细胞分化:胚胎最后会发育出多种种不同细胞类型,分化通常是不可逆的。

5)生长:胚胎在基本的pattern形成之后,其体积会显著增长,原因在于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加、胞外物质的积累。

不同组织器官的生长速度也各异。

第二章配子发生填空:1、含生殖质的细胞才能发育成生殖细胞,线虫未的生殖质称为:P颗粒(posterior granules),果蝇的生殖质称为极质(pole plasm)或极颗粒(polar granule),受精后集中位于预定胚胎的后部。

2、两栖类原生殖细胞的迁移途径为:囊胚腔底→原肠底→消化道两侧→消化道背部→背肠系膜→生殖嵴。

鸟类和爬行类PGCs的迁移与两栖类不同,主要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生殖嵴内。

3、哺乳动物原生殖细胞的迁移:原肠形成时,PGCs被动地迁移到后端,先在尿囊与后肠交接处附近聚集,以后迁移到卵黄囊附近再分成两群,PGCs沿卵黄囊的尾部通过新形成的后肠,然后沿背侧肠系膜向上迁移,分别进入左、右两侧生殖嵴。

4、精子发生过程指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整个过程,包括精原细胞阶段、初级精母细胞阶段、次级精母细胞阶段、精子细胞阶段和成熟精子阶段。

其中,从精子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经历了一个形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即精子形成。

5、精子形成过程中:鱼精蛋白或其它碱性蛋白取代组蛋白形成新的DNA鱼精蛋白复合体。

6、根据卵黄含量的多少,卵子的类型分为:均黄卵、端黄卵、中黄卵、中央黄卵等4类。

名词:1、顶体:精子细胞核附近的高尔基体中某些囊泡彼此融合,形成一个较大的囊泡。

这个囊泡贴于细胞核的一端,成为一个由细胞膜组成的顶体囊。

顶体囊中含有各种水解酶,以颗粒状的形式出现在顶体囊中,称为顶体颗粒。

顶体囊继续改变形状,成为一个帽状结构包裹细胞核的前部,此时顶体囊可称为顶体(包括顶体囊和顶体颗粒)。

简答1、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的异同相同点:都有三个阶段。

增殖期:精巢里的精原细胞和卵巢里的卵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其细胞的数量;生长期:经过若干次有丝分裂后,进入生长期,开始生长。

其体积增大而成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成熟期:经过连续的两次成熟分裂后形成成熟的精子和卵子。

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或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

第二次成熟分裂,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两个精子细胞,每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成熟卵子和一个第二极体,第一极体也可能分裂。

区别:过程不同:精子发生过程多一个变态期;配子数不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子,二至三个极体,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发生的场所不同:精子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在精巢里进行,而卵子的发生则不一定在卵巢中完成其发育的全过程。

分裂速度不同:精细胞分裂快,数量多;卵细胞生长期长,体积大。

其它不同:精子细胞之间有细胞间桥,卵子发生只在早期有间桥连接。

2、哺乳动物的滤泡发育过程哺乳动物的滤泡发育包括:原始滤泡:初级卵母细胞,单层扁平滤泡细胞包裹。

初级滤泡:初级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的双线期。

滤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立方上皮,并增加层数。

青春期前都属于此时期。

又称为颗粒细胞。

次级滤泡:颗粒细胞层中出现充满液体的滤泡腔。

其中的卵母细胞仍为处于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

成熟滤泡:体积增大,形成大水泡,出现卵丘结构,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刺激卵母细胞第三章受精的机制填空:1、受精是两性细胞融合并创造源自双亲遗传潜能的新个体的过程。

受精过程包括:①精子和卵子相互识别及接触,保证受精在同种的配子之间进行;②精子入卵,保证只有一条精子与卵子结合;③精子和卵子遗传物质的结合;④受精卵代谢的激活,胚胎发育开始。

2、阻止多精入卵的方法包括:膜电位变化和皮层反应。

名词:1、超激活(HA,Hyperactivation)精子获能过程中,运动能力逐渐增强,运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临近顶体反应(acrosomal reaction,AR)时,精子开始出现一种猛烈运动方式,尾部呈现强烈的“鞭打样”摆动,头的运动是不规则的“8”字形,运动轨迹显著编离直线。

2、顶体反应(AR,acrosomal reaction)当精子遇到卵的胶膜时,精子的顶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由顶体膜和其外的质膜在多处发生融合,使顶体内的物质进行胞吐作用,与此同时形成了顶体突起,这就是顶体反应。

3、获能(Capacitation)哺乳动物与无脊动物及其它非哺乳类脊椎动物不同,它的精子必须经过在附睾中成熟和在雌性生殖道中获能,才具有使卵受精的能力。

在附睾的成熟(包括形态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变化)与精子质膜特性的变化有关。

4、卵激活(activation)成熟的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表现为代谢降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大幅度降低,其中DNA的合成完全停止。

经精子刺激,成熟卵从休眠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开始了一系列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反应,这些反应统称为卵激活。

简答:1、精子穿过透明带的过程(1)精子与透明带表层结合,受体与配体松散结合;(2)透明带识别精子表面的SED1蛋白,并牢固结合;(3)精子表面的蛋白质与ZP3分子伸出来的糖基结合;2、皮层反应阻止多精入卵的机制慢速阻止多精入卵通过皮层反应(cortical reaction)得以实现。

1)皮层颗粒中释放的丝氨酸蛋白酶分解卵黄膜和质膜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蛋白质,破坏卵黄膜上结合蛋白的受体;2)皮层颗粒中释放的多糖吸水后膨胀,形成透明层(hyaline layer);3)皮层颗粒中释放出来的过氧化物酶和转谷氨酰胺酶将卵黄膜上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交联起来,使卵黄膜硬化成受精膜(fertilization envelope)。

由于受精膜的形成,那些没有进入卵子的精子都从受精膜上脱落,再也不能进入卵子中。

第四章卵裂填空1、决定卵裂方式的因素包括:(1)卵质中的卵黄含量及其分布;(2)卵质中影响纺锤体方位角度和形成时间的一些因子。

2、根据分裂球的排列方式和排列位置,分为全裂和不全裂,全裂分为辐射型卵裂、螺旋式卵裂、两侧对称式卵裂和转动式卵裂。

不完全卵裂(偏裂)又可分为盘状卵裂和表面卵裂。

3、斑马鱼中囊胚(经历了10次卵裂)形成三类细胞:卵黄多核层(yolk syncytial layer, YSL),包被层(Enveloping layer (EVL)),深层细胞(Deep Cells)。

4、昆虫中并不是所有的卵裂核都参加囊胚层的形成,有一些可以停留在卵黄里,称为消黄细胞,有初级消黄细胞和次级消黄细胞之分,前者是开始时,细胞核分裂留下来的,尚未移动,后者是活质体移动过程中,可再分裂,有些移向边缘的活质体返回中央而形成。

名词1、卵裂受精卵的分裂就是卵裂,即受精卵经过多次重复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

2、胚胎的压缩(compaction)现象(致密化现象)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处于8细胞期的胚胎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各个卵裂球之间有许多空隙。

在第三次卵裂之后,各卵裂球突然相互靠近,相互之间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形成一个紧密的细胞球。

细胞球外层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可将球内部的细胞与外环境隔绝,起稳定细胞球的作用。

球体内部的细胞之间有间隙连接(gap junction)相连,可以相互交换小分子和离子。

3、中囊胚转换(Midblastula transition,MBT) )斑马鱼胚胎从第10次卵裂开始,由母型调控向合子型调控的过渡期, 合子的基因开始转录,细胞分裂减慢,细胞明显开始移动,这个时期成为中囊胚转换。

4、盘状卵裂(discoidal cleavage)卵裂集中在动物极的胚盘上进行,分裂沟不到达卵黄区,即卵黄不参加分裂球的组成。

如硬骨鱼、一些软骨鱼、爬行类、鸟类和卵生哺乳类等。

5、表面卵裂一般只在中央黄卵进行,细胞质内聚集有大量卵黄才行表面卵裂。

大多数昆虫的受精卵进行表面卵裂。

由于卵子中央有大量的卵黄,卵裂发生在卵子细胞质的周边。

这种卵裂的另一个特点是细胞核分裂后,细胞质并不立即发生分裂,因此形成含有许多细胞核的合胞体。

6、合胞体囊胚(syncytial blastoderm)。

大多数昆虫的受精卵进行表面卵裂。

由于卵子中央有大量的卵黄,卵裂发生在卵子细胞质的周边。

这种卵裂的另一个特点是细胞核分裂后,细胞质并不立即发生分裂, 因此形成含有许多细胞核的合胞体,称为核包体囊胚。

(果蝇受精卵经过8次卵裂产生256个细胞核,这些核迁移到卵的周边,而细胞质的分裂以相对较慢的速度进行,因此形成合胞体囊胚)简答:1、辐射型卵裂的特点(1)从动物极观察胚胎时,分裂球围绕中央轴呈辐射状排列;(2)从侧面观察胚胎时,胚胎由许多行细胞构成;(3)几乎所有分裂球的分裂都是同步的;(4)分裂球上下重叠排列;经裂与纬裂交替进行。

主要见于棘皮动物、腔肠动物、文昌鱼等。

2、螺旋式卵裂的特点(1)卵裂方向与卵轴成斜角;(2)细胞之间采用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方式堆叠,细胞间接触面积更大;(3)螺旋式卵裂通常只经过较少次数的卵裂就开始了原肠形成,这为我们跟踪囊胚每一个细胞的发育命运提供了便利。

(4)螺旋式卵裂形成的囊胚没有腔,称为实囊胚(stereoblastula)。

3、哺乳动物卵裂的特点(1)属于转动型卵裂(rotational cleavage)或混合型卵裂。

(2)分裂相对较慢,间隔12~24h 才分裂一次。

(3)卵裂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很特别。

第一次卵裂是正常的经裂,而在第二次卵裂,其中一个卵裂球为经裂,而另一个为纬裂。

(4)早期卵裂不同步,因此,哺乳动物的胚胎常常含有奇数个细胞。

(5)与几乎所有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在卵裂的早期就被激活并表达出进行卵裂所必需的蛋白。

如老鼠在2细胞期就发生了从母性控制到合子控制的转换.(6)哺乳动物另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有胚胎的压缩(compaction)现象(致密化的现象)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