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工程
4
三、细胞工程的基本操作
1.
2. 3.
无菌操作技术
细胞培养技菌操作技术
• 细胞工程的所有实验都要求在无菌条件下 进行,实验操作成在无菌室内进行。无菌 室应定期用紫外线或化学试剂消毒,实验 前后还应各消毒一次。无菌室外有间缓冲 室,实验人员在此换鞋、更衣、戴帽,做 好准备后方可进入无菌室,操作时实验者 的双手应戴无菌手套。 • 注意周围环境的卫生整洁。 • 生物材料、一切器械、器皿和药品应进行 灭菌或除菌。
6
无菌操作
杀菌和消毒 物理法 化学试剂 抗生素 超净工作台
7
2、细胞培养技术
• 细胞培养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体外无菌 条件下的保存和生长。虽然这些细胞培养在营养要 求等方面有许多差异,但作为细胞培养,它们也有 些共同之处。 • 首先,要取材和除菌。除了淋巴细胞可直接抽取以 外,植物材料在取材后,动物材料在取材前都要用 一定的化学试剂进行严格的表面清洗、消毒。有时 还需要某些特定的酶对材料进行顶处理,以期得到 分散生长的细胞。 • 其次,根据各类细胞的特点,配制细胞培养基并进 行灭菌。将生物材料接种于培养基中,最后将接种 后的培养基放入培养室或培养箱中培养。当细胞达 到一定生物量时应及时收获或传代。
• 根据物理状态分: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20
2)培养基的种类
• 按用途划分:
基础培养基 加富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其他培养基:分析培养基、还原性培养基等
21
3)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 (2)液体培养; (3)连续培养; (4)中间补料培养; (5)同步培养; (6)混合培养。
16
1)培养基的组成
• 维生素
• 维生素是生物体生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或数种极微量 的有机物质,但微生物在生长时,自身往往又缺乏 合成这种有机物的能力,因此,必须由外界提供。 与微生物关系较大的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 • 作用:是微生物体内各种酶活性基团的组成部分。 直接参与生物催化剂——酶的形成及蛋白质、脂肪 的代谢。
14
1)培养基的组成
• 氮源
• 来源:无机氮源(氨气、铵盐或硝酸盐等)和有 机氮源(氨基酸、蛋白质或尿素、蛋白胨、牛肉 膏、酵母膏等)。 作用:构成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 素。 细胞生长分化需氮。
15
1)培养基的组成
• 无机盐
• 大量元素:每升培养基含0.5毫摩尔以上。 微量元素:每升培养基含0.5毫摩尔以下。 大量元素:P、K、Mg、S、Ca等; 微量元素:钴、铜、铁、锰、钼、锌等。 作用:构成菌体的组成; 作为酶活性基团的组成部分; 调节微生物体内的pH值。
•水
• 培养基大部分是水
来源:不含或少含某些离子的重蒸水(双蒸水) 或去离子水。 目的:保持培养基成分完全人为控制。 • 作用:起媒介作用 组成作物体(占75~80%) 提供O、H元素 运输物质、调节渗透压
19
2)培养基的种类
• 按成分不同划分:
天然培养基:含有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 不 恒定的天然有机物。 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 成的培养基。
17
1)培养基的组成
• 维生素C(抗坏血酸):强还原能力,防组 织氧化变褐。 B1(硫胺素):促愈伤组织产生,与愈伤 组织活力有关。 B2(烟酸或维生素PP):促代谢,促胚的 发育,高浓度会抑制生长。 B6(吡哆醇):促根生长。 肌醇(环己六醇):无促进生长的作用, 但有助活性物质发挥作用。
18
1)培养基的组成
8
9
3、细胞融合技术
• 两个或多个细胞相互接触后,其细胞膜发生分子重 排,导致细胞合并、染色体等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称为细胞融合。 • 细胞融合是细胞工程的重要基本技术,其主要过程 包括:①制备原生质体。由于微生物及植物细胞具 坚硬的细胞壁,因此通常需用酶将细胞壁降解。动 物细胞则无此障碍。②诱导细胞融合。两亲本细胞 (原生质体)的悬浮液调至一定细胞密度;按1:1的 比例混合后,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促进融合。 ③筛选杂合细胞。将上述混合液移到特定的筛选培 养基上,让杂合细胞有选择地长出,其他未融合细 胞无法生长。以获得具有双亲遗传特性的杂合细胞。
10
细胞融合技术
– 制备原生质体 – 诱导细胞融合
• 化学法
• 物理法 • 生物法
– 筛选杂合细胞
11
四、细胞培养技术
1、微生物细胞培养
2、植物细胞培养
3、动物细胞培养
12
1、微生物细胞培养
1)培养基的组成 • 碳源 • 氮源 • 无机盐 • 维生素 •水
13
1)培养基的组成
• 碳源
• 蔗糖、萄葡糖、果糖、麦芽糖、纤维二糖或多 糖类的可溶性淀粉、糊精及果胶;由其他谷物、 马铃薯、红薯、木薯等得到的糖类物质。 作用:维持培养基的合适渗透压; 构造微生物体; 参与新陈代谢。 注意:不同浓度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
微 生 物 细 胞 培 养
微 生 物 细 胞 杂 交
动 物 细 胞 培 养
动 物 细 胞 融 合
单 克 隆 抗 体
胚 核 胎 移 移 植 植
2
二、发展史
• 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 1902年提出细胞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具有原植物的全部遗 传性,单细胞经人工培养,通过细胞分裂而 恢复成完整植株。 1904年用胡萝卜胚培养成株,三十年代获愈 伤组织。 1948年发现腺嘌呤,生长素对芽形成的影响, 建立腺嘌呤/生长素的比例控制芽根分化。
3
二、发展史
• 1956年发现激动素促芽形成效果高,促组培工作研 究; 六十年代从曼陀萝花药培养获植株建花培技术; 1972年细胞融合成功; 1912年培养动物细胞; 1958年获细胞融合(种间、腹水癌细胞+病毒) 六十年代初换核术成功; 1975年获杂交瘤; 我国70年代中开始细胞融合; 现有40多种花粉植株,在我国首次成功。
一、细胞工程的内容
• 根据其研究对象不同,分为植 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和 微生物细胞工程。 • 细胞是细胞工程操作的主要对 象。
– 原核细胞
• 细菌、放线菌
– 真核细胞
• 酵母菌、动物细胞、植物细 胞
1
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 微生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植 物 体 细 胞 杂 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