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学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习题

组织学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习题

5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一)A型题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 石蜡切片、H-E染色B. 冰冻切片、H-E染色C. 涂片、H-E染色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A. 碱性磷酸酶B. 吞噬素和溶菌酶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D. 组胺酸E. 芳基硫酸酯酶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 来自多核巨细胞D. 细胞核常分4~5叶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 胞核呈圆形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A. 是有核的细胞B. 细胞直径7~8μm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B. 是最大的白细胞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C. 残存的溶酶体D. 残存的线粒体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A. 卵黄囊血岛B. 骨髓C. 肝D. 淋巴结E. 脾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 细胞核由大变小E. 红细胞核消失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A. 7天B. 14天C. 30天D. 120天E. 1年(三)X型题31.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A. 细胞的大小B. 细胞核的形状和分叶C. 胞质的颜色D. 特殊颗粒的大小和染色特征E. 有无溶酶体32.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 中性颗粒B. 特殊颗粒C. 异染性颗粒D. 酸性磷酸酶E. 组胺酶33.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 淋巴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中性粒细胞E. 浆细胞34.单核细胞A. 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 由淋巴组织发生C.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D. 核呈分叶状E. 来自巨核细胞35.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 杀灭寄生虫C. 减轻过敏反应D. 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 增强过敏反应36.嗜碱性粒细胞含有A. 肝素B. 白三烯C. 组胺D. 溶菌酶E. 吞噬素37.红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 网状组织B. 疏松结缔组织C. 造血细胞D. 脂肪组织E. 血窦38.造血干细胞A. 有很强的增殖潜能B. 有多向分化能力C. 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D. 有自我更新能力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39.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A. 成纤维细胞B. 网状细胞C. 巨噬细胞D. 血窦内皮细胞E. 脂肪细胞40.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A. 胞体从大到小B. 胞核从有到无C. 血红蛋白从无到有D. 细胞器从有到无E. 细胞分裂功能从有到无二、名词解释1.网织红细胞1.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有少量残存的细胞器如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可显示残留的核糖体,呈网织状。

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残留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达3%~6%。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中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细胞核常呈分叶核,或为杆状。

胞质内含有两种颗粒:特殊颗粒较小,占80%,中性,染为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较大,占20%,染为淡紫色。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杀灭细菌。

3.嗜酸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橘红色。

电镜下,颗粒呈圆或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长方形结晶体。

颗粒属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芳香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

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等作用。

4.造血干细胞4.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胚外中胚层血岛内。

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向多种血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复制。

出生后主要分布在红骨髓,其次在脾、肝、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分布。

三、问答题1.试述有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有粒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种。

①中性粒细胞直径约10~12μm。

细胞核呈分叶状,可分2~5叶不等,多见2~3叶;此外也可见杆状核。

核内的染色质颗粒粗大,凝聚成块状,核仁不明显。

胞质颗粒可分为两种:特殊颗粒染为淡红色,较小,约占80%,颗粒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染为淡紫色,较大,约占20%,颗粒内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

中性粒细胞能作变形运动,由血液进入结缔组织中,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时,其数量增多。

②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μm。

细胞核多分为两叶,染色质颗粒粗大。

细胞质内含有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为橘红色;电镜下,可见颗粒有膜包被,内含晶状小体,以及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可吞噬异物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以减弱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

当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嗜碱性粒细胞直径为10~12μm。

细胞核亦分叶,但常不规则或呈S形,轮廓不清楚。

细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染为深紫蓝色,并具有异染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常遮盖细胞核;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等,白三烯存在于细胞基质中。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2.试述无粒白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2.无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①淋巴细胞按其大小可分为小、中、大淋巴细胞,血液内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

小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染色深;细胞质很少,常在细胞周边成一窄缘,嗜碱性,染为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大、中型淋巴细胞数量较少,细胞核呈椭圆形,胞质较丰富,内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根据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 细胞和NK细胞3类。

T细胞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75%,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寿命长短不等,为数日、数周至数年,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②单核细胞是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肾形、不规则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疏网状,染色较浅。

细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染为浅灰蓝色,胞质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颗粒内含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等。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短的微绒毛,胞质含溶酶体和吞噬泡。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壁进入不同的组织内,分化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的细胞,并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调节免疫反应。

3.试述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血细胞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其形态变化规律可归纳为:①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胞体由小变大。

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终消失,粒细胞核由圆形变为杆状,最终形成分叶核,但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染色由浅变深;核仁由多变少,渐至消失。

③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变弱,变为嗜酸性,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物质逐渐增多,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等。

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潜在的分裂能力。

相关主题